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椅子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公文牛步、閣揆震怒(續)
有關公文牛步的詳細建議說明如下:
一、成立虎型專案團隊
依照我國的災害防治法,目前在行政院底下設有「災害防治委員會」,由行政院副院長兼任主任委員。但此種委員會沒有編制專責人員,是兼職性的空殼子,徒具形式、無法發揮功能。其實災害重建的工作,在輿論與民意的要求下,必須迅速處理,它不但事務繁重,而且必須與各部會、各級地方政府協調。此時政府應由各相關機關徵調老練的官員,合署辦公、討論重建相關的工作,以免事事修文協調,也可免去公文旅行要求蓋章的過程。同時派遣地位崇高的政務官,譬如政務委員,充分授權其指揮辦理重建的工作。這種團隊雖是臨時的編組,但團隊主管具有實質的權力,並肩負整個專案團隊的成敗,在專案結束前,所有徵調人員全歸其管轄,不必事事請示其原來的主管。在這種氛圍下,各方調來的幹才,可以迅速討論、迅速決定,完成重要的專案。這種有效率的團隊西方稱為「虎型團隊(Tiger Team)」,是國內外企業界經常使用的方法,只是若要在政府單位實施,恐怕又要勞動立委諸公修法了。但目前國事繁重且氣候變遷頻繁,災害成為常態,恐怕這種修法是立法當局必須緊急處理的事了。
二、推動協同合作的工作模式
另外,目前公文系統都是採取瀑布式或接棒式的電子化流程,下游的人要等到上游的人遞出棒子才可看到整個公文的內容。其實有很多公文是應該上中下游或與其他部門合議的,但公部門僵化的組織架構,嚴謹的長官與下屬區分,使公文流程跟著組織架構,絲毫沒有流動彈性。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下游的人無法提前參與規劃工作,更無法同步作業或者協同作業了。其實官方有很多跨部門、跨單位的案子,需要資訊分享,也需要跨部門溝通協調,但目前政府單位的E化工作,偏向流程審核作業,根本沒有考慮資訊分享的事,所以在公文審核系統上無法進行同步工程和協同作業。針對此一缺陷筆者建議除了公文審核流程外,應另闢一塊資訊分享區,使不同部門但進行同一專案的人,可以在資訊分享區分享資訊,並產生對談、進行協同作業。
三、鼓勵全員改造公文流程
流程是跨部門的活動,公部門的特色就是各單位、各部門涇渭分明,自掃門前雪。因此這種跨部門、跨組織的流程改造工作比較沒人願意來擔當。西方的學者認為流程管理有三種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是流程所有人(Process Owner),他是高階管理者,負責流程的成效,包括流程的流通、產出品質以及人員的參與;二是流程經理(Process Manager)他是負責日常事務運作的經理人,保證專案有秩序、適時的通過流程;三是流程鬥士(Process Champion)這種人散布在組織各角落,鼓吹大家使用正式的流程,同時也負責教導、創新、連續改善流程。綜合這三種角色,可見流程的改善需要組織全員參與,高階肩負流程改造的全責,同時擬定改造策略來推動,中階則負責跨部門流程的有效運作,讓自告奮勇的流程鬥士,帶動全體員工一起來改善流程。
永續不斷改善流程可以借重精實的精神(Lean Thinking)。其實政府單位推動E化工作已具有相當的成效,只是在進行E化的過程中,並未同時推動公文流程改善。所以雖然有E化流程,但還是用老方法、老步驟處理電子化公文。舉例來說,「精實」主張以「一個流」的方式處理公文,但收發單位以及各級主管卻還是墨守成規,累積成堆的公文,每隔2~3天再出清成堆的公文,便失去了原來推動E化流程的美意,使成效打折。成堆出清公文的方式,如同生產線的「批量生產」,使公文在流程上產生無效的等待,拖長了整個公文的產出時間。處理這種無效的等待時間,可以運用價值溪流圖(Value Stream Map)的觀念,讓電腦自動累積計算各流程的處理時間、等待時間以及週期時間,這樣很快可以找出流程上的等待、浪費,並找出流程的瓶頸加以改善,縮短流程。
企業界都知道「打群架」的重要性,策略聯盟、協同合作事關企業的存亡,在這種情勢下企業間的流程透過供應鏈、價值鏈的整合,順勢的被打造。運用E流程連結上中下游後,交易資訊透明化,彼此因了解而產生互信,結果庫存減少了,交貨的時間也縮短了,這為企業打造了精敏的競爭力,也創造了不少利潤以及效益。災後重建、重大的經濟開發案都亟需要跨單位的協同合作,我們衷心的希望政府能成立虎型的團隊,也希望政府在E化努力有成後,更進一步的打造單位與單位間協同合作的系統,相信這會大大的提升政府的競爭力,不要再蓋那麼多章了。
後記:本文登於"管理雜誌"2010 3月號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公文牛步、閣揆震怒
八八風災後歷任兩位閣揆,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公文牛步、閣揆震怒」的顯著標題。但震怒歸震怒,並沒有看到媒體或某一單位的公務機關調查原因,提出任何改善公文牛步化的報告,或許這就是公家機關的常態,百姓也因有人震怒,要求火速辦理,就默默的承受了。
其實近幾年來,國外有關國家競爭力的評估報告,我國幾乎年年都因政府效能的低落,使國家競爭力排名倒退。在全民拼經濟的狀況下,我們看到了如下的報導:
根據「二○○九年世銀的全球經商環境報告」,台灣被評為第六十一名,其中,申請建照效率甚至是百名之外,在一百八十一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榮登」第一百廿七名,幾乎是吊車尾。如果列入開發案蓋章數目評比,台灣就可以拿第一了。開發案蓋章冠軍最「經典」的例子是花蓮海洋公園,開發商從買地,提出申請、規劃、申請開發許可及雜項執照,再整地、變更地目到申請建照,前後長達九年,經過七十二個單位,總共蓋了一千六百個章,換在其他國家,可以蓋兩座海洋公園了。(聯合報2008.11.26)
章會蓋這麼多起因於公務人員「怕事」的傳統文化,公務人員深怕觸法,所以凡事「一會再會」,事事請示其他部會,才會蓋這麼多章,拖延這麼長的時間。這種積習短期間內恐怕很難改變。因此我們建議各級政府單位,應依事情的輕重緩急,改變組織的運作方式,採用不同的公文流程。同時成立專責的公文流程改造單位,持續推動公文E化,並修改公文流程,推動協同合作的工作模式。(詳細解說見下回)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創新DNA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丹麥國寶-Lego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北歐-丹麥隨筆
鬧市看不到西裝革履的紳士,也看不到時尚的仕女,大家一派輕鬆,或逛街或駐足欣賞街頭表演,與演唱者同樂。他們鬧區的百貨公司沒有台北的高級華麗,但幾家頂級的專賣店像賣銀飾、瓷器、傢俱、燈飾等的,其擺置與設計卻讓入店的人流連忘返,而且勇於掏腰包。鬧市中也有專賣藝術、設計的書店,更讓鬧市顯得文化氣息濃厚。
筆者參訪的公司、訓練學校沒有豪華的裝潢,也沒有盛裝的上班族,他們上班、上課都是同樣輕鬆,白天會議室、教室、餐廳都點著柔和的燭光,似乎告訴人們慢慢的過活。丹麥人崇尚自然所以城裏城外都是腳踏車道,腳踏車不僅是放假休閒的交通工具,而且是他們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市中心沒有擁擠的交通,也沒有空氣污染。
丹麥似乎沒有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他們主要的輸出還是農產品,丹麥的種豬聞名全球。由於崇尚自然所以很早就致力於風力發電,此種綠能設備也是他們重要的輸出項目。Lego是該國有名的企業,該公司出產的玩具也幫該國賺取不少的外匯,2004年他們碰到困難,所以家族退出管理階層,由外聘請專業經理人擔任CEO,致力於改造,面對金融海嘯,他們逆勢成長,絲毫不受影響。
丹麥人為人隨和,沒有日本人的細膩,也沒有德國人的正式精準,這似乎和他們的歷史有關,丹麥、挪威、瑞典三國,有時被統治、有時統治別人,但這三國好似彼此沒有仇恨,反而是兄弟之邦。丹麥人就在這種歷史情境下,養成隨遇而安、愛好和平的個性,他們也有各種膚色的人民,卻沒有聽到有種族問題。他們也與歐洲及世界各國和好,沒有所謂的競爭。但他們很有國際觀,人民都精通好幾國語言,在丹麥有很多中小企業都是由不同國籍的菁英聚在一起共同創業,這種企業很有國際觀,他們一開始就著眼於全球市場,而且都在知識、設計、文化等產業上。也許這才是丹麥的根,丹麥真正可以傲於世界的產業。
註:上圖為市政廳正門,下圖為木門上的圖騰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概念創造與原型思考
產品概念是產品的靈魂,沒有靈魂的產品根本出不了企業的大門,但傳統的R&D借用或抄襲別人的產品概念,不重視概念創造或者根本沒有概念創造這個階段。因此提到原型(Prototype)時,大家直覺得就想到設計已完成,製作原型的目的只是為了測試功能是否有誤,完全談不上創新。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Simplicity is beauty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快速研發-精簡產品開發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日本花王公司參訪心得
六月赴東京受訓,"花王"是日方安排參訪的其中一家公司,該公司位於東京都墨田區,本次參訪,該公司安排1位研發主管,說明健康護理事業的新產品開發策略及產品創新的做法,結束後參訪該公司博物館。
手, 企業必須思考整個價值鏈,由行銷、R&D、物流、販賣店等整體考量,才能將優質的產品
提供給顧客。
現場,才能體會顧客真正的需求。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偶然力-Serendipity
因為研究NPDP,在英文的文獻中看了好幾次有關"Serendipity"的字眼,覺得它在產品創新的領域裏應佔很重要的地位,但在英文字典中一直查不出它適當的翻譯,只有在Yahoo的線上字典中用"發現珍寶"這四個字做為翻譯,覺得還算達意。4月份筆者在本部落格中,以"狼性"為題,講了一點創新團隊的特性,中間有一段舉了幾個像post-it等的產品,來說明"Serendipity"意思,但也不敢加以翻譯。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如何創造顧客利益?Honda 案例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創造顧客利益?蚊仔針案例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如何創造顧客利益?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新產品開發流程推動竅門
一、徒法不足以自行
過去該公司找ISO專業人員來協助建立流程,但建立過程中沒有充分討論,也沒有教育訓練,建好後ISO老師就不聞不問。因此研發工作人員不了解研發流程之基本精神,也不了解流程中設計審查等表單制度之用義。加上工作忙碌,因而認為流程中要求事項,不僅無用而且妨礙工作的進行。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若未確實教育研發人員制定流程的意義及精神,僅追求形式上的具文,將流於無用之議。
二、未建立專案管理制度
專案管理就是「日常管理」,專案管理與流程結合,才能了解工作進度,確保如期產出。在多項專案同時進行時,查看每一流程的專案數,才能了解各部門的工作負荷,也才能有效的將有限人力、資源作調配。因此沒有專案管理,管理者無法了解工作的全盤狀況,也惟有做好專案管理,各部門間才能協調合作。目前該企業研發處就是因為無專案管理,不了解流程的重要性,主管變成騎驢進城的人,聽隨業務處的呼喚,調派人手工作,形成「救火」的作業模式,需要協調規劃的事情都擱置一旁,落入永遠都在趕進度的惡性循環。
要能落實知識管理,就是要把知識管理和日常工作結合,不讓工作人員覺得KM是額外多出來的工作。而ISO就是針對日常工作所規範出來的流程,它特別重視流程與表單的管理,落實ISO等於奠定了知識管理的基礎。因此為了將知識管理與流程管理結合,應針對流程中的表單、報告等加以檢討並評估其知識價值,同時加以分類、分析淬取知識,以建立「設計準則」,同時可以做好「再發防止」、「聰明複製」,提升研發效率。研發人員的經驗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若能確實的將此無形資產電子化,並做好分類歸檔,將可有效縮短新進人員學習時間,防止錯誤再犯,提高設計可行性、可靠度等等。
在台灣的企業患有這種通病的廠商不少,若能接受筆者這種觀念者,筆者會針對以上三點依序展開。一方面修訂研發流程,並藉由討論過程中,將ISO的精神與觀念植於研發人員的心中;二方面請研發人員就正在執行之專案使用軟體試排時程規劃表,同時導入專案管理、同步工程、協同開發等概念,最後再強化知識管理。這必須改變研發主管的思考模式、部門文化等,必須配合教育訓練才有辦法推動,若企業認定觀念培養不重要,只求制定出實體流程,那無異捨本逐末,終將徒勞無功。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藝術創新的價值
2009年6月底赴東京受訓一週,順道前名聞遐耳的宮崎駿吉普力美術館(Ghibli Museum),該館面積並不大,筆者估計基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築物有地下一層,地上三層, 所以總樓層面積共約4000平方米,扣除兒童遊樂區與販賣區等,筆者估計其可參觀面積約在1000坪左右,可以說是一個迷你型的美術館,詳細參觀約需2小時.
前往參觀者必須預先在日本的便利商店購票才得進入,而且星期假日的門票在一星期前就已售罄,可見該館人氣仍旺,但筆者在非假期前往參觀時,感覺兒童觀眾不多,大多是懷舊的成人,可見藝術創新的價值有其特有的持續力. 館內陳設大都是宮崎駿所領導的團隊過去的創作,陳設的目的在說明卡通動畫的原理,該館擺了很多動畫播放的設備,大都為齒輪組成,大小齒輪搭配,以省力的方式快速的轉動,圖畫經由快速轉動通過肉眼,就變成連續動作. 其原理有如間歇性的拍攝花朵的綻放,累積眾多的照片後,再快速播放,就可看到花朵連續開放的情形.
館內有一顯眼的陳設,就是將其二部舊影片所繪製的圖片全部整齊堆疊,放在某一展覽室的正中,顯示二部動畫影片各由15和17餘萬張圖片組成. 可見卡通動畫的製作也是一種"苦力經濟",在量產的過程中,和生產線一樣需要一般的作業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這在早期可能和創新管理同等重要,創新是價值的源頭,但沒有後續的量產管理,價值可能就無法呈現. 但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前面所說的苦力作業,已可運用電腦運算迅速完成.
創新的循環一般分為 Design, Build, Test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企劃設計也就是構思影片情節以及劇中人物畫像的階段,這一階段應是最具挑戰以及最創新的部份,據說宮崎駿先生在構思"魔女宅急便"劇中的女主角時,常獨自坐在街角觀察路過的少女,讓人以為瘋漢. 可惜這種創作過程沒有重建放在館中,讓後人體會創作的辛苦與得來不易. 但館中倒是陳列了不少精緻的繪畫,以及繪劃完後測試動畫效果的實作場景,讓參觀者知道 Build & Test的過程.
美術館外面就是東京珍貴的"井之頭恩賜公園",公園面積極大,內有萬餘株參天古木,散步其中彷彿進入森林隧道,另有寬廣天然的"井頭池", 池旁有數百棵櫻花與梅花. 回程漫步其中,筆者一直在想, 此一天然景象和宮崎駿團隊的創作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Network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ing和internet一樣,都由美國軍方開始啟用,目前在很多國家都有運用的研究報告。它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農業、商業、礦業等非軍事的領域,國內有成功大學及台灣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日本在科技經濟協會的奔走下,已形成產官學民橫貫的研究聯盟,並與加州4家大學研究單位合作。
另外數位匯流產業也運用寬頻數位傳輸服務,整合電腦、電信與電視,提供個人、家庭、企業等,各式各樣的服務。
這些新知識都在我們身邊快速的演進,形成快速連動的新環境,它提供了創新的養分,可能孕育出新興的產業,甚或造成產業大洗牌,值得大家注意。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必要之惡
但一般的企業人士,常誤認庫存是安全的保障,為了應付緊急的狀況,不得以才準備「安全庫存」。其實這剛好相反,是因為公司體制不好,所以才須要準備安全庫存。豐田公司很早就認為,安全庫存這種「必要之惡」,是遮醜的工具,它把公司的缺陷全都遮住了,因此他們極力去除庫存,找出該改善之處,來健全公司的制度。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到處都充滿了「必要之惡」,警察、法官、律師、評論家、統治者這些人都不事生產,只會要求別人的人,嚴格說他們並沒有對社會產生任何附加價值,是因為社會有不良的事務,所以才需要這些人。治理社會應正本清源,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開始去做,而不是增加上述的必要之惡。
企業亦然,品質不良就增加品管人員,員工表現不佳就增加主管,部門間溝通不良就增加專案經理或特助等人物,其實這些人都是企業內不事生產,僅會叫別人交報告的必要之惡。企業內當然須要擠牛奶的人,但若擠牛奶的人太多,生產牛奶的母牛不堪其擾而離去時,企業反而會損失更大。
新產品開發流程中為了迴避風險,通常會設置「關卡」從事設計審查的工作,這是應該的。但「審查」和「品管」一樣,都是不會產生附加價值的工作,同屬必要之惡。因此「審查」越少越好,就像有些公司推動「免檢」制度一樣,應採「源流管理」的方式,由產品開發的源頭著力,使設計不良減少發生,這樣自然地就可減少「審查」的次數,降低開發的成本。
「前端創新」是新產品開發流程的源頭,也許我們下次應好好的談談「前端創新管理」。但在本文截止前,特別建議企業的研發主管應致力推動「研發知識管理」,訂定研發標準、Design Rules等讓同仁遵循,並建立產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模組化的產品設計架構,同時要求使用標準件、共用件等,這些措施都是「源流管理」的動作,它不但可以降低產品設計的錯誤,減少設計審查的需求,同時也可提高研發的生產力。當然研發的必要之惡還有很多,這就待大家共同去發掘,並共同努力去把它消除了。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Pipeline Management
A process that integrates product strategy, projet management, and functional management to continually optimize the cross-project management of all development-related activities.
上述的定義並無法讓大家完整的了解「流道管理」的真義,其實產品開發管理中所談的「流道」(pipeline)可以將它想像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中大大小小的車子,就是我們放到流道裏的專案。流道管理的目的就是讓各項專案能早點完成,以掌握市場機會。但因路寬有限不能無限量的把車子放入公路中,以免大家全都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動彈不得。
所以流道管理必須依公司的經營策策略,運用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的手法,選擇重要的的專案優先放行。當然管理當局也必須了解每一路段的容量(相當於流道中各階段,負責部門的資源能量),以及各專案的應達成的期限(每輛車預期的抵達時間),來排訂各專案的進度。然後應隨時監控各路段的流量,以匝道管制流量,或引導車輛進入其他路線(運用外界資源),使各項專案都能順利完成。當然在各路段中,管理者也必須視個別專案進行的狀況以及周遭環境的變化,調整行車順序,或說是專案的優先順序,必要時得請不合時宜的專案,先行下交流道 ,把資源留給重要的專案。
流道管理和精簡產品開發(Lean Product Development)主要目的都在縮短產品開發的"週期時間"(cycle time)。因為週期時間較短,意味可以比競爭者早進入市場,以掌握市場機會,同時較短的週期也意味著投入較少的資源,或者是讓投入的資源較早得到回收(Lean的說法是存量較少,積壓的資金自然少),使資金的迴轉率提高,企業的整體營運效率提升。
若比較美式的流道管理和日式的精簡產品開發,前者由公司的策略,後者則依顧客的價值,來決定資源運用的優先順序;後者所談的「平準化」就是前者所談的計算各階段的負荷,排除瓶頸;後者排定開發時程是以後拉(pull)式的方式,前者則仍維持由前往後排的方式。另外後者主張「小批量」、同步(Synchronize)等,以減少專案在流道中塞車。
Pipeline Management在美國已運用很久,理論完備。「精減產品開發」則由TOYOTA公司發展出來,經美國學術界整理後,目前已在該國的產業風行,因而有蠻多的實用技巧,兩者都可被運用在研發的專案管理上。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Lean Product Development
凡是Lean Solution都會強調剔除浪費,豐田所談的7種常見的生產浪費分別是:
1.Inventory 庫存被稱為「必要之惡」,所以應盡可能做到"O"庫存
2. Processing 處理、加工,若無法對顧客產生附加價值,處理加工就應捨去或改變方式
3. Overproduction 過量生產,做出來的東西若不能馬上賣出去,變成庫存就是浪費
4. Motion 動作,沒有附加價值的動作就是浪費,因此像尋找、定位等動作應想辦法去除
5. Transportation 運輸或搬運不會改變材料,不會產生價值,也是浪費
6. Waiting 等待純粹是浪費時間,且延緩交貨時間,因此要同期化生產以消除浪費
7. Defects 瑕疵、不良造成重工,若無法修改直接報廢更是浪費
前述七大浪費,改為產品開發的七大浪費情形,一樣可以用在研發管理上,說明如下:
1.Inventory庫存
進行中的開發工作太多,累積太多的專案在開發流程中,投入人力等資源,卻遲遲沒有新產品推出,進行中的專案就被視為庫存
2. Processing 處理
額外的步驟,如不需要的DR,沒有標準化、模組化,產生過多反覆進行的設計工作以及文書作業也是浪費
3. Overproduction 過量生產
Overdesign顧客不願意買單的額外設計、不重要的功能,或過多的包裝設計細節,提供無必要的資訊如使用手冊等,都是過量設計
4. Motion 動作
人員任務轉換頻繁,被叫來叫去,工作價值降低;知識管理不佳,浪費尋找資訊的時間
5. Transportation 運輸
交遞、轉換數據、資訊等缺乏標準格式以及直接取得的管道,必須使用人工作業。可使用網路、e flow等減少此種人工浪費
6. Waiting 等待
分工不當、瓶頸等會造成延遲、等待,每一次的 DR也都會產生等待,所以若風險不大,應儘可能減少設計審查
7. Defects 瑕疵
不瞭解顧客需求、模糊的資訊、供應商誤解設計等都會造成設計瑕疵,使ECN增加,不僅浪費人力,而且拖延產品上市的時間,嚴重影響公司的競爭力。
當然要能剔除浪費必須由人、流程、科技工具等三大方面著手,才能成功。NPDP的考試尚未出現LPD的考題,但筆者以為LPD和NPDP裏的Pipe Line Management極為相關,而且目的相同,除了減少浪費外,都強調流程時間的縮短。這點容筆者賣個關子,以後有空再來細談。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簡約設計、全球化、顧客共創
日本泡沫經濟出現後,消費大眾不得不追求「符合自己能力」的生活,無印良品這種簡樸並重視實質,符合禁慾主義,並富時代感的商品 ,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忠誠支持者,也形成成長無上限的「無印神話」。但這種神話卻反而形成一個災難,無限制的擴充加上與百圓店等的競爭,使無印逐漸失速,降價競爭的結果,使得「對品質的堅持」這個無印良品在顧客中最好的形象變得薄弱,而且與顧客的心漸行漸遠。
2001年他們開始痛定師痛、決心改革,在商品的革新部分,首先他們更換半數的設計部門員工,並聘請外界設計公司合作,以尋求新的創意。同時也活用網路與住家觀察來開發新產品 ,他們先訂定主題,然後向網友募集意見、加以統整,並挑出方案讓網友投票,選出最想要的商品。然後畫出設計藍圖,並再舉行投票,做出樣品。等到決定規格與價格後,便接受顧客的預定,一旦達到最小生產量,便正式進行商品化。這套運用網路與顧客共創的新產品開發程序,不僅迅速而且有效,與美國產品開發管理協會所提倡的「資訊加速(Information Acceleration)」理念相同
,而且為該公司創造了不少熱門商品。
2003年又進行全新的商品開發法,他們思考「無印良品是日本文化所蘊育出來的商品,假如拿到世界各國去,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於是提出「World MUJI」的概念,邀請世界各國的名設計師來重新發想,但仍堅守無印良品的生活理念。該公司社長說:「這是配合時代的變化,對無印良品基本理念『有道理的便宜』的補強」,到了2006年,他們推出了213項商品。同一時間他們也喊出「Found MUJI」的口號,收集世界各地經過長時間發展出的實用「生活必備品」,由這些日常生活用品中學習,再依照無印良品的基本概念發展成新的商品。經由「本土商品全球化」以及「全球商品本土化」這兩種模式運用的結果,他們有了「全球無印良品」的優勢,他們結合日本、歐洲、亞洲的同事,一起開發全球性的商品,並獲得如德國iF等的世界級大獎。
無印良品一直追求「簡約無華」的概念,像是在製程中節省能源、產品價格實在、設計造型簡單、質地自然…等。他們永遠指向生活中「基本」和「平實」的方位,將簡單好用的生活良品,獻給全球的消費者。無印良品也讓顧客獲致了莫大的心理滿足,重新定義了「平實好用」的真正價值。他們的「簡約無華」,以及運用全球資源和顧客共創的方式,無疑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希望台灣將來也有這種像無印良品一樣,一直堅守自己理念的公司。
本文整理自:度邊米英著,麥盧寶全譯,無印良品的改革,小知堂文化出版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全球在地化與本土全球化
日本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是無法妥協的,當幫寶適自美國進口時,日本消費者對不良品的反彈是美國的三倍,日本婦女幫嬰兒換尿片的次數是美國的兩倍多。但這種直接進口的產品,開始時銷售狀況很差,還好P&G懂得自我檢討,美國紙尿褲厚且貴,亞洲嬰兒比美國小,於是他門重新設計1/3厚度、價格低、小包裝的產品,一併解決日本居住空間狹小的問題,而且便於旅遊攜帶,銷路才逐漸打開。
P&G在日本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了解日本消費者。他們不僅把日本人納入品牌群,而且僱日本廣告商,在日本全面進行消費者研究,舉辦焦點團體座談、購物者訪談、概念測試、產品使用者測試等。這種行動就是產品的在地化(localization),跨國企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瞭解當地消費者,設計符合當地消費者的產品的過程,也被稱為全球在地化(global localization)。
其實不管是不是跨國公司,在產品開發時絕對不能僅考慮本土的消費者需求,今天已沒有純粹的「本土市場」,你的本土市場可能已成為別人的「國際市場」,將自己侷限在「本土」,不僅失去開疆括土的機會,而且會淪為受攻擊的目標。美國行銷協會調查顯示,國際性產品不僅在國外市場表現較佳,在本土市場的表現亦極為突出,前者的市場占有率為後者的兩倍以上,所以不僅全球在地化重要,「本土全球化」(local globalization)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企業應在早期研發階段就要重視國際化的問題。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狼性:Autonomous team & Serendipity
由此二例看,新產品的開發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成功,大企業往往會有變革恐懼症(kainotophobia),企業因為懼怕風險,往往會黏在舊產品上,只對舊產品進行小改善,不敢有大動作的創新。所以有很多了不起的產品,都是由願意冒險的創業家或小企業,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氣所打造出來。大陸的山寨機就是這種典型的案例,他們的狼性、創新是他們可以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台灣的大企業反而已失去此一狼性,大企業要能重拾過去的創業家精神,除了要有長期的策略目標以及永續的創新承諾外,恐怕還要鼓勵自主性的團隊(Autonomous team)又稱Tiger team,讓他們脫離現有官僚統治層的干擾,那這種團隊才有辦法具有"狼性",為企業打造真正創新性的產品。
其實新產品的定義很簡單,PDMA Glossary中"New Product"定義如下:
"A term subject to opinions and practices, but most generally defined as a product (either a good or service) new to the firm marketing it. Excludes products that are only changed in promotion. " 依照此一定義,不管實體商品或服務只要對公司來講是新的而且去行銷它,就算新產品。
但優秀的新產品並非都是事先規劃出來的,但到底要如何才能找出像post-it, walkman, iPod等令人驚艷的產品呢?"Serendipity"意謂偶然發現有價值物品的才能,先賢阿基米德、牛頓、愛迪生等科學家都具有此一天份,但阿基米德、牛頓定律都是他們日以繼夜的研究、思考,經過很多次的失敗,然後才能在偶然的機會下領悟。換句話說執著、堅忍、冒險、敢賭的狼性,才是他們成功的原因,這也是台灣企業必須重拾的實驗精神。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感性創新或overdesign?

故宮博物院就如其名,宮中之物皆是歷代皇室所存,因此文物皆為極品。和缂繡一樣的天工寶物,有象牙鏤雕套球、雕橄欖核舟、剔紅等,不勝枚舉。可見傳統中華民族並不缺這種工匠技藝的人才, 只是如今在我國為何大家都擅於量產,卻沒有像樣的精品產業?是保留一手的師傅或祖傳秘方的文化讓這些技術失傳呢?還是像康熙、乾隆、雍正這樣雄才大略的君王不再出現的關係?
美國GE公司連續幾年辦理Leadership, Innovation, and Growth的高階主管課程,MIT這幾年則辦理Driving Strategic Innovation課程,也是招收企業高階主管,可見不論企業或大學都認為創新是否可以成功,企業是否可以成長,高階主管都是關鍵。難怪我們在故宮所見的精品,都出現在雄才大略的君王所統治的盛世王朝中。只是君王的資源近乎無限,而企業的資源有限,精緻與浪費到底要如何抉擇?像故宮中專供君王把玩的精品,以世俗的眼光看是不是算overdesign呢?特別是現在,全世界壟罩在金融海嘯的恐怖中,大家認為「理性創新」比「感性創新」務實的時刻,更值得深思。
※上圖為〈缂繡九羊啟泰〉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再談紀律與創新
藝術、劍道不一定要有商業行為,所以可以定位為"創意"活動,但新產品開發的目的在銷售、賺錢,所以必須定位於"創新"。而產品創新活動大多在企業內進行,同時參與的部門與人數較多,為了釐清權責需要制定流程來加以管理。上述英文定義中,美國產品開發管理協會很清楚的說明,新產品開發流程是企業把原創點子轉換為可銷售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而過程中所規定的步驟和工作是必須被遵守的。換句話說,開發流程是講求紀律的。
已離開MIT,自創顧問公司的Cooper先生,他所制定的Stage-Gate開發流程,規定每一開發階段(stage)完成後必須有一個關卡(gate),在關卡由一些專家共同來檢討整體開發工作,並決定是否往下繼續。這和ISO的設計審查(design review)或台灣科技產業所用的C-System雷同,大家有共同的做法,就是推動產品創新的過程,應有所規範,必須常檢討,不能脫序。企業中的實證研究,也證實良好的執行品質是縮短產品開發時間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Cooper不斷的改善他的「階段-關卡」系統,在第三代系統中他強調流程必須有6個F:彈性(Flexible)、模糊 (Fuzzy)、流動性(Fluidity)、聚焦(Fcous)、流暢(Facilitation)、長青(Forever green) 。流程絕非完全不能動彈,第一個F就認為流程的階段與關卡可依產品專案的風險加以合併或取消,第二個F則認為專案可以有條件放行,第三個F又認為流程可以重疊,後段的工作可以提前在前段做。前三個F把先前嚴格的紀律放寬,改為「開放的紀律」,意思是只要事前經過充分討論,在專案開始前重訂規則即可。
流程的目的是為了儘速完成產品創新方案,因此紀律的重點在「促進方案的運作」,而不是「論定方案的生死」,若死守紀律就是官僚,也絕不是我們訂定創新流程的目的。
欲進一步了解第三代「階段-關卡」系統者,可參考Robert G. Cooper, Winning at New Product一書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紀律與創意
今日閱讀三月號管理雜誌,台北藝大朱宗慶校長談到「紀律,才有創意」,朱校長談到他學音樂的過程,老師要求相當嚴格,同一個Do在不同的和弦中,要有不同的音準、音色和音量,一個精準的聲音,除了細膩還要精確,這是音樂家的態度和做事方法。
守、破、離是日本的劍道哲學,「守」是遵循、模仿,完全接受導師的教導,並將所學完全體會,成為自己的東西。「破」是自我意識漸強,破除權威,並試行突破老師教導的原則,精益求精。「離」則是忘我的過程,學習者得到行為和思考上的自由,並自行創立新招,開拓前人未至之新境界。傳統上守、破、離三個階段是在導師的監督下完成,由導師決定是否可進入下一階段。導師的決定也許就是朱校長所談的紀律,個人覺得這是音樂與劍道雷同之處,它們都講求細膩與精確。
朱校長所教的學生都是年青學子,首先須經「守」的階段,遵循師長的教導所以他強調紀律。但MIT媒體實驗室所見的都是全球的菁英且是飽學之士,已到達「離」的階段,所以以紀律約束反而是錯誤的。常看「星光大道」等歌唱比賽節目,參賽者演唱前人的歌時,除了精確外,也必須有自己的格調,改寫甚或自創歌曲,才能得到高分。
為了創意,放任與紀律之間確實很難把握,除了看學習者的層次外,也要看企業的策略,是想得到「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或巨變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的成果,朱校長所強調的紀律較適合前者,若想得到後者,可能就必須採取MIT的工作模式。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創新團隊
1.領導人無法貫徹始終,例如行銷部門主管認為產品進入設計階段,就非其所可管理;
2.領導人無法全力投注於一特定專案,英明的領導人常身兼數職;
3.領導人沒有正式的管轄權,常受其他部門主管甚或高階主管的臆測或插手管理;
4.專案小組沒有自己的聚會空間,成員相隔太遠,溝通不良;
5.專案成員無法專心一意,東奔西跑,工作重點不在本專案;
6.沒有鼓勵創意或冒險的文化,沒有創新更無法成為自主團隊;
這些問題可大可小,而且處理起來很辣手,特別是高階主管不支持時。所以創新團隊的建立相當重要,除了慎選成員外,團隊的領導者必須是有能力與高階主管溝通的人,團隊的建立與團隊的訓練,都必須要邀請高階主管參加,並要獲得他們在資源上的承諾。
"人"是創新最重要的因素,不管自由慣了的西方人或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都是一樣。人的問題若無法解決,創新就無法成功。因此NPDP認證考試在 "Team, People and organization" 這部份就佔了20%,比例相當的高,有志於此的人應多加用心。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使用者才是真正的權威
大英百科全書也依字母的順序編輯,1950年代開始有飽學之士提議應依主題來分類,但紛紛擾擾最後主題分類還是僅能擺在附錄,供人交叉索引。晚近資料的儲存進入數位化,觀念有很大的改變,雖然圖書館仍沿用杜威的十進位,但Amazon已不注重分類的的精神和秩序,同一本書可在很多不同的分類中找到,他們認為書的類別多如星沙,無法讓顧客了解分類,所以運用協同篩選(collaborative filter)技術,依照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研擬推薦書單。2001年動工的維基百科雖有個按字母編排的主題清單,但因很少人用,顯得有點凌亂,事實上它的資料並不按順序存放,等有人查詢時,再由各資料庫撈取相關的文獻供參考。他們認為資料庫內部秩序不代表使用者的取用順序,內部的雜亂反而能讓使用者意外地發現新資訊。
現在很多網站像Delicious, Flicker等,都和維基一樣,不認為知識分類應精準的定於一尊。他們認為所有資料都可能有連結,都可以是詮釋資料(meta data),可以設為標籤,讓使用者自己編排資訊。換句話說資訊分類不應僅有一種,而且資訊擁有者或管理者並不必是擁有分類編排權的人。這種彈性的思維,應該可以讓企業在編排知識地圖時有不同的思維。
資訊與知識是企業的命脈,但面對豐富混雜的資訊,企業到底應如何處理,答案可能是連結,把自己放入亂序世界,反而能加惠自己。資料、資訊、知識分類的混雜化已有新型企業乘勢而起,唱片公司把歌曲資訊放入iTunes,讓顧客搜索、尋找、使用,網站根據使用者的口味分類,促使歌迷很容易買到自己喜歡的新歌曲,唱片公司、網站、歌迷都獲利,成立這類網站的公司可以稱為詮釋企業(meta-business)。旅遊網站是另外一種例子,它獲得各大航空公司的飛行資料,並結合租車公司、旅館、景點等,消費者依其他消費者的意見,自己找到低價但品質高的旅遊資訊。這種企業其實已全面興起,是一種新商機。
網路世界讓權威越來越少,權威的評論也抵不過公眾的評論,所以能讓使用者自己去詮釋資料的企業才是真正聰明的企業,不知領導者是否也應這樣,才是聰明的領導者?
附註:
本文參考「亂是一種新商機,天下文化,2008」一書寫成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優質平價的產品
施先生精闢的見解令人欽佩,「優質平價」的產品市場確實值得台灣產業去追逐,Eee PC正是這種典範 ,它平價但優質。這種新思維也展現了降低成本的另類方法,以往企業降低成本都由精簡去思考。但優質平價的產品必須由研發的前端開始,先找出不同的市場需求與區隔,改變產品的創新思維,思考不同的產品概念,才配稱「理性創新」。
噴墨式印表機品質比雷射印表機差,但HP看準了平價的家庭市場,改善噴墨的品質,成為家家戶戶愛用的必需品,是優質平價產品的老典範。
但Eee PC、噴墨印表機的產品概念由何而來,答案在「產品策略」,企業高層在策略上的宣誓,會引導員工的思維。SONY前社長盛田昭夫說,他們不做沒有方向的創新,就是這個意思。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RD雖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卻也是千夫所指,每人身上有數不完的專案,在層層的催繳令下,只好草草將專案往後送,交給製造,待後者開罵後,再移駕解決,等量產完成,顧客又抱怨遲交,如此週而復始。
這種惡性的循環是每一位RD的夢魘,RD變成打火隊,而不是創新者,久了變成習慣,逆來順受。其實企業都知道RD也是一種資源,其能量並非無限,只是好大喜功的業務人員或企業主,認為高企圖心,給高目標的工作會逼出團隊的潛力,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曾對此種塞工作的方式,做過研究,結論是工作量應介於團隊能量的0.8~1.2間,創新的工作應小於1,日常的工作不能大於1.2,否則會有反效果。
另外,企業也應有Potoforlio Management 的觀念,在有限的資源下,應定期檢討專案的優先順序,淘汰不佳的開發案。市場環境變化不大的企業,每半年或一年實施1次即可,但市場環境變化大者,必須結合產品開發流程,在流程關卡中檢討,這樣才可確保RD資源被用在較佳的開發專案上,也才能讓RD人員做較高價值的創新工作。
Potoforlio Management是近幾年在美國相當被重視的研發管理工作,也是PDMA官定的知識體之一,NPDP考試一定考,在Cooper 所著Winning at New Products書中有專章介紹。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Eee PC與破壞性創新
MIT教授所提倡的OLPC概念被華碩以Time to market理念率先實現,華碩並沒有到第三世界去賣Eee PC,但強調「低成本、新市場」的差異化優勢,確有破壞性創新的影子。難怪哈大的C教授,會邀請施崇棠先生到學校講課,分享成功案例。
華碩說明「Eee」代表簡單(Easy)、優越(Excellent)、驚喜(Exciting)的產品特質,並再開發出 Eee Phone,EeeTV等新產品,華碩並未一昧的討好原有的顧客,勇敢的扮演First Mover,跳入一個未知的新市場,以避免象全錄、IBM、Digit等電腦先賢們,不屑低階產品的慘痛經驗。雖然在改變的過程中,過於自信,但仍值得欽佩。
後記
破壞性創新與延續性創是NPDP考試,產品策略中一個重要的觀念,請閱讀「創新的兩難」一書。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NPDP認證考試
他們進一步希望我們能在台灣成立分會,同時承辦NPDP認證(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的訓練工作,而擔任此一訓練的講師,必須先通過此一認證考試才可。我們覺得此一工作相當有意義,因此受訓回來後就開始籌劃,為了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我們舉辦讀書會,分享訓練心得,吸引了一批嘗鮮者,這群人來自公司不同部門,成為我們的生力軍。
因為NPDP的知識體(Body of Knowledge)包含Strategy, Process, Portfolio Management, Market Research, Team, Tools & Metrics六大部份,須有不同知識領域專長的人來擔任講師,而我們招來的這批人就具有此一特質。3天的分享課程過後,就加以分組,依照PDMA建議的書單,每個人自己挑選負責的章節,然後依照進度,每週進行讀書心得分享。
第一階段的籌劃、讀書會與編組分工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第二階段的讀書心得分享則進行了6個月才結束,由於讀書會都利用晚上下班的時間舉行,有些人受不了工作和家庭雙重的壓力,自動的離去,也有些人參加讀書會純為興趣,不願參加認證考試,至此階段就退出,僅剩下7人持續奮鬥。
前兩階段的煎熬,讓大家體會群策群力、分享、教學相長的威力,都覺得收穫豐碩,功力倍增。為了準備考試也為了將來的教學,我們又分工整理以前讀書會所產生的投影片,做第二次的分享。同時也分頭整理題庫以及NPD Glossary,進行模擬考試以及名詞釋疑,這一階段我們又花了二個月時間,也是無怨無悔自動自發的進行。
新曆年前後,終於有人按耐不住,報名參加考試。沒想到我們居然每考必中,目前已有5人通過認證考試。台灣總共有8人通過此一認證,而我們就佔了5人,也是亞洲地區單一機構最多人通過NPDP認證的單位。目前我們已向PDMA申請REP(Register Education Provider),不久我們就會提供此一訓練服務。同時我們也願意協助台灣產業舉辦讀書會,分享我們此一準備考試的經驗。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獨特性
妻懷念30年前去過的山莊,特別安排去重溫舊夢,莊主仍然健在,同時保有年輕時的親和力,但莊園已老,遊客不多,因為像我們一樣敢偷閒的人真的不多。
隔天繞往山的另一邊,住進一家頗新的民宿,管家全是年輕人。
晚餐等住戶全部到齊後才開始,餐點與故事結合,所謂「靠山吃山」,他們介紹山中的特產,如:珠露茶、日式芥末、筍醬等,以故事說明餐點如何和山產結合,讓客人體會他們的用心。也讓客人自行動手烹煮、品嘗山產。
飯後又是DIY課程,教導客人製作卡片,郵寄給自己,賓主盡歡。
他、她們不僅用心,也懂得與顧客交心,「用心」、「交心」塑造了服務的獨特性。
當天住房率100%,餐廳也是滿檔,難怪第一天的老莊主,懷疑我們能入宿此家民宿。
也感謝妻用心的安排。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打造智慧資本-創新企業營運模式
台灣產業由OEM/ODM起家,由於台灣人克苦、打拼的特性,加上搭上了全球資訊產業快速成長的順風車,數十年來經濟一路順利成長,沒有人懷疑以製造為主的營運模式有任何更改的需要。即使後來由於人工成本等高漲,台商呼朋引伴地把整個產業群聚,一起移到大陸或東南亞地區,其思維模式還是離不開製造,離開台灣僅思考如何運用當地廉價的製造成本而已。
這雖然是多數台灣企業的營運模式,但其實成功的台灣企業家不僅是「克苦打拼」而已,早年到大陸成功發展的頂新集團,就不是因製造而成功,而是以「通路」勝出。後來筆者到寧波看到一家原來在台灣以量產為主的涼蓆廠商,就改為生產藝術涼蓆,成功的提高其產品附加價值,且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涼蓆廠商。同樣的在昆山也有一家,原在台製作女用手皮包的廠商,到大陸發展自有品牌,進而代理全世界的著名品牌皮件在大陸銷售。
企圖心-敢拼、敢賭
這些成功的企業家都仍具有台灣人克勤克儉的精神,同時他們也有冒險犯難的企圖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企業為求更上一層樓就必須「賭」,必須尋找新的經營模式,它使企業家用對的策略做對的事,因而能轉型成功。但新經營模式卻不是傳統的策略規劃教科書所能推演獲得,事實上它們都是企業家不斷的嘗試,所獲得的智慧結晶,也往往是在山窮水盡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企業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們也可說這種冒險犯難,願意賭的精神正是企業所以能發展出新營運模式的動力,沒有企圖心就沒有新模式出現。
轉型的時機--一切都很順時
但轉型要成功必須掌握時機,何時要考慮轉型?何時展開新的營運模式呢?轉型當然以預防勝於治療的預應方式最佳,不管我們由S曲線的理論,或者由產品生命週期去看,依照「龍捲風暴」一書作者傑佛瑞∙摩爾的說法,在企業的經營跨越了鴻溝,進入了主流市場,一切都很順時,企業就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轉型。當然隨著產品與產業的不同,產品生命週期曲線的循環時間也不一樣,何時算是跨越鴻溝也很難抓準,但產業的盛衰確實有一些徵兆可以觀察,譬如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且運用更創新的營運模式,提供顧客更高的價值,或科技進步有很多低價的替代品出現,使產業整體進入微利時代,就是非轉型不可了。其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主是應隨時思考營運模式的創新的。「執行力」一書的作者,在其後續著作「應變」書裏,就提到領導人每年都應重新審視經營模式。
創新營運模式的特質
抓對了轉型的時機很重要,但何種經營模式,才是好的模式呢?有人說轉型而不轉行較安全,例如台灣的電腦業以原來在電子方面的設計與製造專長,轉作通信手機或企圖轉作汽車電子,進入不同產業。這是一種穩紮穩打的招術,風險性較小,但嚴格來說,它並沒有脫離原來的製造思維,不算是新的經營模式。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至少要有下列兩種特性:
一、抓住顧客的核心價值
轉型與整頓不一樣,後者是由內而外,固守同一陣地,挶限自己的發展空間,由內部的成本與品管開始。但轉型則應由外而內,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同時瞭解顧客的需求,要求自己改變,這種由外而內的方式,才有辦法抓住顧客新的核心價值,為企業開創新局。台灣的筆記型電腦產業與顧客、供應商等結合,發展出快速反應的全球運籌系統,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幫忙顧客將貨,送到全球各地的顧客手上。高科技廠商庫存的風險很高,廠商必須以零庫存的方式經營,台灣資訊廠這種獨步全球的交貨模式,正掌握全世界電腦大廠的核心價值,使Dell、HP、東芝等顧客不得不依賴他們,雖然筆記型電腦已移到大陸生產,但全球運籌仍是台灣電腦廠的必勝武器。專營建築專業工具的世界級公司喜得利(Hilti)對顧客核心價值的掌握不遺餘力,他們絕不把與顧客直接接觸的事,例如銷售、售後服務等交給外人,因此他們的組織為倒立的金字塔型,與顧客接觸的人員最重要也最多,主管在後只扮演支援的角色,這種經營模式使他們可以掌握顧客,也一直保有世界第一品牌的榮譽。
二、獨特性
東西德合併後,因為要素成本的關係,企業都把製造基地移到東德,這和台灣目前的狀況很像。但根據該國阿亨(Aachen)大學的研究,能繼續留在西德的企業都具有「獨特性技術」,因為這些企業具有獨特的技術能耐,別人很難模仿超越。而且他們認為製造技術也是獨特的技術能耐之一,例如德國傳統的精密機械加工技術,被用來做十二吋晶圓的切割,保持德國機械加工業獨特的競爭能力。該大學機械加工研究所教授修石(Schuh)博士表示,為求具有此種獨特性的技術,企業高階主管必須親自參與技術開發的決策,同時有獨特的經營策略,挑選獨特的產品來發展,而且堅持到底永不妥協。這種企業有自己獨特的產品與服務,滿足顧客潛在的需求,自己開創新市場,從不與同業在同一市場作你死我活的肉搏戰。
培養靈活的身手
其實企業界主管都知道,產業變動速度加快,創新營運模式乃必然,但環境無法讓企業考慮很多,而且營運模式的創新,並不像新產品一樣,可被規劃設計出來,而是不斷嘗試、創新修正而成。因此企業應重視的是改變體質,使企業擁有靈活的身手,可以迅速應變,這種企業應具有下列特質:
一、創新的制度與文化
前文提到新的營運模式是冒險犯難而得,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創業的機制,鼓勵員工創新。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就承認該公司有幾次大轉型,例如停產記憶體改做中央處理器,就是由中階主管先嘗試,再由高階主管追認的。因為中低階主管身處第一線,嗅覺最敏感,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會先知道市場的變化,所以冒險創新的制度文化是第一個必須有的特質。同時創新不應集中在科技,更應鼓勵做事方法的改變,福特汽車因為流水線的量產方式成為第一,豐田汽車也因看板方式以零庫存勝出,我國的筆記型電腦工業也以全球運籌,贏得全球約百分之八十的佔有率,這些都不是科技,而是方法的改變,營運的創新所造成。
二、精簡(Lean)
日本相撲高手貴乃花,在22歲獲得相撲最高的榮譽-橫綱,在30歲引退時獲得794勝,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年輕獲得此種榮譽的第一人。與其他選手相比,他是相撲選手中的小號身材,但因他體態的「精簡」,獲勝常因「敢鬥」、「技巧」而得,我們在電視轉播上看到的是「靈敏」的王者。精簡也是靈敏企業必須有的特質,奇異前總裁威爾許一上台就宣布,市佔率非全世界前三名者全部裁撤,目的就是精簡其組織,接著他又推動組織扁平化打通組織樓層,貫穿組織之間的銅牆鐵壁,又更精簡其組織。
敢鬥是貴乃花的企圖心,技巧則是核心能耐,加上精簡使他靈敏而能稱王,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技巧必須是天下第一,而且別人很難複製,才能長久稱王,奇異挑選世界前三名,就是挑選核心能耐最強者,然後去蕪存菁,這也是精簡組織第一個要做的。
委外是產業界常用的方法,將原本在企業內部的作業,策略性的交給外界的夥伴來處理。最近被運用成一種策略性工具,將非核心的工作交給特定的服務廠商,目的在集中資源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降低成本並規避風險,以強化競爭力。它如同組織的外科手術刀,有計畫的割除組織的贅肉,已有甚多企業運用此法來精簡組織。
三、協同(collaboration)
委外就是把價值鏈分段切割外包,這時企業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組織,它必須運用網路資訊與別的組織連結,使資訊的傳遞透明而且沒有任何的流失;同時它也必須與人協調、合作嘗試建立夥伴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與別人協同作業,由雙贏的觀點共同討論決策,分享點範、願景、價值觀並以技術和知識互相支持。此時思考的不僅是自己公司的利益,而應考慮全體價值鏈上的成員,大家成為夥伴關係。使企業間的人力、流程、知識緊緊結合,企業間的疆界越來越不明顯,變成企業社群,這種觀念使整體成本最低,價值卻最高。也是最靈敏、最能滿足顧客核心價值的營運模式。
結論
先進國家已都認為企業的未來視其累積的智慧資本而定,我們可把把智慧資本分成組織資本、人力資本和關係資本三個大類,但三個資本的好壞受企業配方(Recipe)的影響。企業配方是企業審視外界環境的變化所擬訂的營運策略或模式,模式一改智慧資本的好壞可能就豬羊變色,必須更新。但營運策略是否可以順利執行又跟智慧資本息息相關,所以智慧資本的架構是內外兼休的。另外,關係資本和協同作業有關,協同作業良好,關係資本自然增長;組織資本則和創新的制度文化相關,創新的文化又會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另外組織的精簡也和組織資本相關,組織精簡完後,因為集中發展核心能力,也可提高人力資本。所以我們可說發展智慧資本與創新經營模式是一體的兩面,在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裏,企業應不斷發展、經營智慧資本,培養靈敏的身段,以創新營運策略,同時企業若要轉型、創新營運策略,則應重新評量、調整智慧資本。
Why 研發知識管理?
答:新一代的年輕人工作倫理與從前的人已大為不同,他們在金錢方面的壓力較輕,因此公司提供的工作誘因也必須有所調整。典型的年輕人「忠於工作,而不忠於組織」,挑選工作首先是看此一工作是否為興趣所在,將來性、成長性與挑戰性如何?然後才考慮待遇的問題,所以雇主在指派工作時不能僅由公司的需求來做考量,必須以雙贏的方式思考,讓員工可以接受。同時提供員工學習成長的機會與空間,這樣員工才可能久留。另外,企業也必須把專業技術人員的流動性視為「常態」而不是「病態」,病態改正即可,常態則必須訂定制度來因應。
既然,將來技術專業員工的工作常態是「逐水草而居有如遊牧民族」,企業就要考量,如何讓這些遊牧民族一進到公司或一轉換工作,馬上就可進入狀況,貢獻所學,同時在公司短暫的任職期間,留下他的軌跡,將其經驗與知識留傳,使公司的技術實力得以持續成長。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說:「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識」,遊牧民族難管,但可以用知識來經營他們。一家企業若知識管理做得好,使他們一入公司就覺得滿室的書香,有取用不盡的技術資源,那他們就有如牛馬見到滿山的沃草,可以盡情的奔馳於山水之間,留在這裡長期的奉獻自然就可以期待。
研發知識就是公司的核心技術知識,也是公司最值得做知識管理的地方,做研發知識管理應由研發流程切入,進行技術知識盤點,加以明確的分類,並運用資訊科技建立「數位圖書館」,使知識的分享容易達成。由研發流程切入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可使知識管理和日常的工作結合,讓知識的留傳在工作中不知不覺的完成,避免員工抗拒。研發工作很重視拹同作業,依照產品生命週期所收集累積的知識庫,是提前參與(early involvement)的基礎平台,知識庫加上資訊科技形成的知識分享環境,使科技人員自然的產生對話,討論研發工作,那就是企業界所追求的「協同開發」或是「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總之因為研發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研發知識的分享,使得「協同」「同歩」等研發作業真正的呈現,企業所要的縮短產品上市時間(Time to Market)也才可以達成。所以我們建議企業應盡速的建立研發知識管理系統,以因應常態的游牧技術專業員工。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制度的本質是創新不是管理
其實台資企業並非完全不重視「產品創新」,很多企業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的目的,就是看好大陸13億人口的市場,把研發單位遷往大陸的目的,也是希望新產品開發人員能充分瞭解中國顧客的需求,以開發出符合當地人民需要的產品。但雖然由「製程創新」轉為「產品創新」已是海峽兩岸多數企業的共識,成功者仍然有限。可能是企業都仍延用舊有的制度,想做新的事情仍用舊方法是行不通的。由「製程創新」進入「產品創新」是經營模式的改變,思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要想成功制度必須全面配合改變才能成功。以資訊電子業來說,我們很早就與美國的企業巨擘,例如:IBM、HP、Dell等策略聯盟,雙方為了長期的合作,所以由美方引進所謂的C-System新產品開發流程,這套流程因為科技研發人員的流動,其實已普遍運用於北台灣的電子產業群聚中,在OEM/ODM的年代,運轉的相當不錯,但卻無法在以產品創新為主的企業內運作。過去以「製程創新」為主的開發業務,由客戶提供產品規範,開發流程也由客戶下單開始,自然的不會有新產品的發想、檢視、篩選等前端創新的工作。
美國產品開發管理協會(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簡稱PDMA)明確的定義新產品開發流程為:「一套清楚的任務和步驟,說明公司由新點子到可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所須的標準方法」,因此新產品開發管理的工作應依序分為:機會確認、概念的產生、概念評估、開發、上市,等五個階段。在C-System中,因為沒有點子發想與篩選的問題,第一、二階段的工作被取消,僅由第三個階段概念評估開始做起,此階段在C-System中稱為「規劃階段」開發人員必須進行「技術可行性評估」,精細規劃設計、生產此一新產品所須投入的資源,而且精算新產品的開發是否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同時應確定後續的開發時程以及生產計畫,並籌組開發團隊、分配工作以及任務。接著進入下一階段「產品開發」,這是過去台灣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所做的兩項工作,目的在能「快速量產」。但以「產品創新」為主的歐美企業並不認為如此,有的甚至已把這種研發工作外包給台灣或其它工資較低的新興國家。他們認為機會確認、概念的產生、概念評估等前階段的工作,才是重點,不能假手他人。此前端創新(Front-End Innovation)的工作也被稱產品開發的糢糊前期(Fuzzy Front End),也就是在市場資訊與技術資訊都不清楚的狀態下,來篩選點子,以進行產品開發。歐美企業認為選擇好的產品,是「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非常重要。這也是美國產品開發管理協會之所以堅決的認為,應建立制度,把前端創新工作,放入新產品開發流程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台灣企業必須翻修原有的C-System,改變制度才能經營產品創新。
改變制度也必須改變員工思維,筆者常聽企業界人士抱怨說:「若推動ISO,企業必亡,因為制度把人綁死了」。由創新的觀點看,這些人的話並非無的放矢,企業在訂定流程制度時,確實必須加以重視。ISO在1987年版ISO-9001中就規定設計驗證中必須有設計審查(Design Review),1994年更要求設計審查必須要和設計驗證分開來,在產品開發的早期就設立審查關卡,以保障產品開發的品質,其主要目的整理如下:
1. 集合各專業領域人員以「源流設計管理」觀念,及早找出價格、功能、可靠度、使用性、安全性、易製性、維護性、國際介面、智財權、軟體等問題,以減少設計變更、製造失誤
2. 使客戶、業務、製造、品保、售後服務等之需求落實於設計
3.加入價值工程、人體工學、安全法規、進度管理等,使設計審查由「可靠性」管理漸成為「系統工程」管理
4.科技快速變化、客戶需求多樣化,設計審查可落實產品推陳出新與複雜化的趨勢
由這些目的可看出ISO意在保護客戶,它重視可靠性管理,也重視系統工程管理,要求設計人員全方位考量,並強調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應注意環境的變化,隨時更新產品的設計,希望經由審查來確實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它的重點在品質而非創新。但雖如此,這些條文中卻找不出綁人的味道,唯一可能被誤會綁人的是,它規定每一階段完成時必須要「審查」,因為審查耗時,萬一不通過更會影響開發工作的進行。其實ISO本身並沒有規定審查沒有通過,下一階段的事情不能繼續做,很多的綁人條文都是ISO老師或稽核人員擴大解釋出來的,他們有時為求嚴謹,也常制定綿密詳細的條文綁死大家,甚至有人一套ISO走天下,為求效率,不管任何類型的企業千篇一律使用同一套條文,使使用者感覺不適,因而對ISO產生反感。總之制度條文本身不會綁人,而是人使使制度綁人,企業主不能不慎。
與ISO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階段-閘門」理論,為美國企業建立新產品開發制度的共同守則。該理論的的發表者Cooper教授就說:「為求基業長青,必須持續改造流程」,他明白的指出,制度流程應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進行改造。不同的產品開發狀況,要用不同的流程,不同的產業或企業更不能用同一套制度,流程制度是不能標準化的。他也認為「流程具有 “彈性”,每一階段皆可被合併或取消,而且流程也具 “流動性” 工作並不一定放在那一階段,後段的工作並不一定得等前一段做完才開始,所以可以運用平行作業縮短開發時間,閘門也可「模糊(Fuzzy)」,可以有條件或部分放行」。Cooper先生重覆地強調了「彈性」的重要性,以免有人誤用他所提出的理論。因為新產品開發的本質是「創新」,對於創新的工作絕對不能用制度去綁死它。換句話說,他認為應有制度來經營創新,但制度不能僵硬。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賈思博(Henry Chesbrough)著書立論,提倡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他明白的指出「企業要能在公司內運用外界創新」。推動開放創新的企業-寶鹼,就推動「聯結與開發(Connect and Develop)」方案,該公司執行長即說:「我們有50%創意來自外界,透過外部夥伴的合作,使我們的創新能量提高5倍」。開放式工作模式,是我們在推動產品產新,制訂其工作流程與制度時應有的做法。同樣的道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為求「快速創新」企業必須「協同合作」,好的制度流程可使員工與策略夥伴,在共同制訂的工作平台上,不斷的探索、學習與累積知識,獲得知識創新的良性循環,讓全球卓越的團隊,在流程上不斷的創新。這也是我們在制訂新產品開發流程時,所應把握的特質。
新產品開發流程是企業主要的價值鍊,也是關鍵作業流程,它成立的目的是在配合公司的經營策略,找出顧客潛在需求,開發獨特的產品特質,提高顧客的價值。所以除了前文所提「前端創新」、「彈性」、「開放」、「協同合作」外,最後筆者更要呼籲,制度的本質應是創新,不是管理,是流程制度要配合創新,而不是讓制度來管理創新,因此流程制度應是彈性的。
速度競爭—快速研發
世界級的通信大廠摩扥羅拉公司,聲稱’快速’應由兩個業務流程循環著手,一是減少客戶下單到交貨所需要的時間,這是俗稱的「物流」,屬於運籌管理的範圍;二是縮短由新產品企劃開始到產品量產上市所需要的時間,這一段係企業流程的源頭,要求能迅速執行「對的事情」,以掌握企業的「運勢」,屬於「腦流」。所以談論快速研發,就是在討論如何迅速的結合企業內外的「腦力」,掌握企業的新契機。
快速研發提早進入市場,即是縮短研發週期,減少開發人員的用人費,同時各項設備的使用費也縮小,自然的會降低開發專案費用。為了減少資金的積壓企業都懂得降低庫存,但長期的支付研發人員的薪水,新產品沒有上市,形同 ‘’呆人’’是囤積「無形庫存」,這種看不見的庫存,並不見得比放在倉庫中的有形庫存少,所以縮短開發時間,除了降低開發專案費用外,也降低積壓資金的風險。
其實快速研發最主要的策略性好處,在於擁有成本優勢及品質優勢,擴大市場佔有率。早期進入者因為學習曲線效應,單位成本自然比後進者低,當後進者欲進入市場時可以採取降價策略鞏固市場,例如Intel常採此種方法防止AMD等後進廠商侵蝕其CPU市場。此外,當後進者進入市場時,也因學習曲線效應,先進者已經把其產品上的缺點剔除,自然的擁有品質優勢。倘若先進者採取更積極的攻擊性策略的話,還可以其第二代功能較強的產品,打擊後進者的第一代產品。總之,先進者佔盡優勢攻無不利。
由傳統的成本會計來看,新產品研發費用佔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成本並不高,福特汽車研究的結果僅佔總成本的5%左右,但其對整個產品生命週期成本的影響確高達70%,一九九O年四月三十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研發階段所產生的費用約佔總成本的8~10%,但其對產品總成本的影響則高達80~90%,這兩項研究報告都顯示了研發成本以小搏大的槓桿效果,如果快速研發能實現,對此一槓桿效果更會有加乘的作用。
您的研發人員為何老往大陸跑
當然聚會時他們也討論起,為何會常到大陸的原因,同時思考如何來解決此一共同的問題。原來老王這群同學雖然都有很好的學歷,紮實的理工基礎,但學校老師並沒有教導他們開發新產品應考慮製造方面的需求,當然他們畢業進入職場時,各自服務的公司也都已把工廠遷移到大陸,因此他們真的也不了解生產線的作業情形,這是國內企業目前共同面臨的問題。還好這些天生聰穎的理工學院高材生,在思念他們未來小孩的媽媽時,馬上連想到研發設計人員,其實就是其新產品的母親,這些小嬰孩的一生,在懷胎時就決定大半了,假如給了小孩良好的基因、胎教及學前教育,那這個小孩求學的過程必定比較順利,將來長大也比較會有好的發展。
這群優秀的研發工程師,雖然藉酒消愁,但在醺醺然的狀態下,腦筋却相對清楚,而且更有創意。原來是他們生出的小嬰孩天生頑劣,送到大陸的生產線時狀況頻生,所以學校的訓導人員頻頻召見,討論小孩的輔導問題。但問題是天下的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嬰孩是最優秀的,如何才能讓研發設計人員找出自己小孩的缺點,在一開始設計時就給它最好的基因呢?
聰明的老王想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的道理與作法。過去美國人習慣採用明星式的產品開發方法,他們任用畢業於一流大學的最優秀人才,來擔任產品設計工作,這些高材生都很有創意,但高高在上無法與製造人員協調。日本企業則不同,他們採用集體開發產品的方式,讓產品設計人員與製造部門共同討論新產品的開發,在新產品的設計階段就評價該產品的製造性 (Manufacturability),使新開發出來的產品不僅容易製作,而且品質、成本、交期皆好,當然可以襲捲市場。這種評估製造性的方法,以日立製作所的生產性評估法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Method) 最有名。日本大大小小的企業也都據此加以修改沿用,而創造出輝煌的成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有感於美國企業在此方面研發上的缺憾,因此於1977年專款補助任教於麻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的Boothroyd和Dewhurst兩位教授,發展設計易製化 (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 技術。目前此項技術已廣泛地應用在美國各大公司,例如通用電氣應用的結果使零件減少20%,裝配成本降低40%;HP公司應用的結果則是44%的零件可以不要,可以說每家公司都獲益良多。
設計易製化本身並沒有深奧的數理及邏輯理論,但卻有幾個重要而實用的基本概念:
一、早期設計階段即考慮如何解決製造問題。
易製化的忠誠信徒絕對相信胎教與學前教育的道理,因為畸型兒不僅難以教養,感化教育也是事倍功半,消 耗社會極大的資源。因此和優生學的道理一樣;應在產品設計前,就針對新產品的父母──產品設計工程 師,施予易製化的訓練,在產品設計階段同步檢討產品的易製性。
二、數量化的評估
艾薩克.牛頓爵士 (Sir Issac Newton) 說:「如果您不能用數字表示它,您就不瞭解它」,由於產品設計本身是一項科技,R&D工程師又是一群頂尖的科技人員,如果沒有科學化的數據,是無法說服他們 的。數據除了表示易製性的良窳外,也可以用來計算新產品的成本、人員與設備需求,進而評估整個新產品的投資金額 。
三、簡單、易懂的設計原則
易製化所推崇的是「簡單就是美」、「愈簡單愈好」,因為產品若愈複雜,缺點相對地也愈多。所以設計原則若能朝向簡單、易懂、不拐彎抹角、直接了當的原則,就是向易製化邁了一大步。例如:
■零件極少化。
■產品簡單化。
■標準化、模組化。
■去除不需要的功能。
■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同步。
■裝配方向極少化。
■避免用緊合件。
■自行定位。
四、團隊工作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就是團隊工作,設計的好與壞差別即緣於此。人心就是城堡、城牆和護城河,人常常為了保護自己,而阻絕了溝通。天才型的產品設計工程師,可以獨自設計出一個高功能、美麗絕倫的「樣品」,但也可能因為不善與人溝通,而令該「樣品」無法製造;或在嚐試製造之後卻又發現品質太差、成本太高等問題,最後淪為廢品。所以易製化技術強調設計、製造、採購、品管等人員,在產品設計初期就共同投入,成為一個團隊,為開發一個漂亮寶貝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