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北歐-丹麥隨筆

在台灣大家很喜歡談論北歐,羨慕他們的高所得與安逸的生活。筆者也不例外,上個月有幸率團到丹麥取經,也想發表一些觀感,但可能是年歲較長,又是第二次到訪,感觸並沒有想像中的深刻。

一行人飛抵哥本哈根,隨即出機場,準備搭旅行社安排的遊覽車往市中心觀光(當天是週
末),但卻在那裏被罰站約一小時,隨行的導遊著急的電話找車,但車行休假,只能憑手上的單據一車挨一車的問,不得其法。最後就在我們候車附近找到,那位司機老人家安穩的坐在車上,靜靜的看著我們竟然沒想到要下來問一下,這是我們此行第一次感受到丹麥人安逸的生活觀。隨後幾天同一車行、換不同的司機,都不知道明天是自己或別人來接送,但他們都和藹可親,願意和旅客交談,也敬業不開快車,車上配備極佳不僅有GPS而且有PDA設備可以隨時收發訊息。

哥市是丹麥第一大城,但城中幾乎看不到超高的摩天大樓,傳統的歷史建築倒是不少,市中心的市政廳看起來應是古蹟,狹小傳統的大門沒有被大官動手改過的痕跡,門上的雕塑很像中華文化的門神,但這裏的類似石虎,雖然看起來不很起眼,卻一直被放在那邊。現代化似乎與這個城市的建築無關,在鬧市都是老房子,但老房子下的地鐵卻很先進。

鬧市看不到西裝革履的紳士,也看不到時尚的仕女,大家一派輕鬆,或逛街或駐足欣賞街頭表演,與演唱者同樂。他們鬧區的百貨公司沒有台北的高級華麗,但幾家頂級的專賣店像賣銀飾、瓷器、傢俱、燈飾等的,其擺置與設計卻讓入店的人流連忘返,而且勇於掏腰包。鬧市中也有專賣藝術、設計的書店,更讓鬧市顯得文化氣息濃厚。

筆者參訪的公司、訓練學校沒有豪華的裝潢,也沒有盛裝的上班族,他們上班、上課都是同樣輕鬆,白天會議室、教室、餐廳都點著柔和的燭光,似乎告訴人們慢慢的過活。丹麥人崇尚自然所以城裏城外都是腳踏車道,腳踏車不僅是放假休閒的交通工具,而且是他們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市中心沒有擁擠的交通,也沒有空氣污染。

丹麥似乎沒有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他們主要的輸出還是農產品,丹麥的種豬聞名全球。由於崇尚自然所以很早就致力於風力發電,此種綠能設備也是他們重要的輸出項目。Lego是該國有名的企業,該公司出產的玩具也幫該國賺取不少的外匯,2004年他們碰到困難,所以家族退出管理階層,由外聘請專業經理人擔任CEO,致力於改造,面對金融海嘯,他們逆勢成長,絲毫不受影響。

丹麥人為人隨和,沒有日本人的細膩,也沒有德國人的正式精準,這似乎和他們的歷史有關,丹麥、挪威、瑞典三國,有時被統治、有時統治別人,但這三國好似彼此沒有仇恨,反而是兄弟之邦。丹麥人就在這種歷史情境下,養成隨遇而安、愛好和平的個性,他們也有各種膚色的人民,卻沒有聽到有種族問題。他們也與歐洲及世界各國和好,沒有所謂的競爭。但他們很有國際觀,人民都精通好幾國語言,在丹麥有很多中小企業都是由不同國籍的菁英聚在一起共同創業,這種企業很有國際觀,他們一開始就著眼於全球市場,而且都在知識、設計、文化等產業上。也許這才是丹麥的根,丹麥真正可以傲於世界的產業。

註:上圖為市政廳正門,下圖為木門上的圖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