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使用者才是真正的權威

前陣子準備NPDP認證事宜,經常翻閱PDMA Glossary,它依照傳統的英文索引,以英文字母順序排列,這雖是大家的習慣,但總感覺有一些不方便,因為我常想以NPDP的六大知識體來尋找名詞解釋,但它沒有依此六大主題分類。過去我指導一些企業建立知識管理制度時,也碰到同樣的困難,董事長說他希望建立以「品牌」為主的知識管理系統,部門主管則希望能依照部門的功能來建立,也有人希望依照工作流程建立較方便查閱。這說明知識的分類要能配合所有使用者的習慣來編輯,是不容易的。

大英百科全書也依字母的順序編輯,1950年代開始有飽學之士提議應依主題來分類,但紛紛擾擾最後主題分類還是僅能擺在附錄,供人交叉索引。晚近資料的儲存進入數位化,觀念有很大的改變,雖然圖書館仍沿用杜威的十進位,但Amazon已不注重分類的的精神和秩序,同一本書可在很多不同的分類中找到,他們認為書的類別多如星沙,無法讓顧客了解分類,所以運用協同篩選(collaborative filter)技術,依照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研擬推薦書單。2001年動工的維基百科雖有個按字母編排的主題清單,但因很少人用,顯得有點凌亂,事實上它的資料並不按順序存放,等有人查詢時,再由各資料庫撈取相關的文獻供參考。他們認為資料庫內部秩序不代表使用者的取用順序,內部的雜亂反而能讓使用者意外地發現新資訊。

現在很多網站像Delicious, Flicker等,都和維基一樣,不認為知識分類應精準的定於一尊。他們認為所有資料都可能有連結,都可以是詮釋資料(meta data),可以設為標籤,讓使用者自己編排資訊。換句話說資訊分類不應僅有一種,而且資訊擁有者或管理者並不必是擁有分類編排權的人。這種彈性的思維,應該可以讓企業在編排知識地圖時有不同的思維。

資訊與知識是企業的命脈,但面對豐富混雜的資訊,企業到底應如何處理,答案可能是連結,把自己放入亂序世界,反而能加惠自己。資料、資訊、知識分類的混雜化已有新型企業乘勢而起,唱片公司把歌曲資訊放入iTunes,讓顧客搜索、尋找、使用,網站根據使用者的口味分類,促使歌迷很容易買到自己喜歡的新歌曲,唱片公司、網站、歌迷都獲利,成立這類網站的公司可以稱為詮釋企業(meta-business)。旅遊網站是另外一種例子,它獲得各大航空公司的飛行資料,並結合租車公司、旅館、景點等,消費者依其他消費者的意見,自己找到低價但品質高的旅遊資訊。這種企業其實已全面興起,是一種新商機。

網路世界讓權威越來越少,權威的評論也抵不過公眾的評論,所以能讓使用者自己去詮釋資料的企業才是真正聰明的企業,不知領導者是否也應這樣,才是聰明的領導者?

附註:
本文參考「亂是一種新商機,天下文化,2008」一書寫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