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速度競爭—快速研發


處於快速變化的時代,經營企業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汽車,企業主不僅要掌穩方向盤,而且要敢於加快油門,配合一路狂飆的競爭者,快速前進,稍有遲疑即被超越,甚或車毀人亡。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先生,也強調「速度」是企業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力。因此,如何建立「速度競爭力」就變成企業的當務之急。另一方面,利用勞力以「製造優勢」,賺取蠅頭小利的台灣企業,已紛紛轉型改以腦力,運用「創新優勢」,開發新產品來賺取利潤。所以談速度競爭力應由「快速研發」談起,才有積極的意義。

世界級的通信大廠摩扥羅拉公司,聲稱’快速’應由兩個業務流程循環著手,一是減少客戶下單到交貨所需要的時間,這是俗稱的「物流」,屬於運籌管理的範圍;二是縮短由新產品企劃開始到產品量產上市所需要的時間,這一段係企業流程的源頭,要求能迅速執行「對的事情」,以掌握企業的「運勢」,屬於「腦流」。所以談論快速研發,就是在討論如何迅速的結合企業內外的「腦力」,掌握企業的新契機。

快速研發提早進入市場,即是縮短研發週期,減少開發人員的用人費,同時各項設備的使用費也縮小,自然的會降低開發專案費用。為了減少資金的積壓企業都懂得降低庫存,但長期的支付研發人員的薪水,新產品沒有上市,形同 ‘’呆人’’是囤積「無形庫存」,這種看不見的庫存,並不見得比放在倉庫中的有形庫存少,所以縮短開發時間,除了降低開發專案費用外,也降低積壓資金的風險。

其實快速研發最主要的策略性好處,在於擁有成本優勢及品質優勢,擴大市場佔有率。早期進入者因為學習曲線效應,單位成本自然比後進者低,當後進者欲進入市場時可以採取降價策略鞏固市場,例如Intel常採此種方法防止AMD等後進廠商侵蝕其CPU市場。此外,當後進者進入市場時,也因學習曲線效應,先進者已經把其產品上的缺點剔除,自然的擁有品質優勢。倘若先進者採取更積極的攻擊性策略的話,還可以其第二代功能較強的產品,打擊後進者的第一代產品。總之,先進者佔盡優勢攻無不利。

由傳統的成本會計來看,新產品研發費用佔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成本並不高,福特汽車研究的結果僅佔總成本的5%左右,但其對整個產品生命週期成本的影響確高達70%,一九九O年四月三十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研發階段所產生的費用約佔總成本的8~10%,但其對產品總成本的影響則高達80~90%,這兩項研究報告都顯示了研發成本以小搏大的槓桿效果,如果快速研發能實現,對此一槓桿效果更會有加乘的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