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打造智慧資本-創新企業營運模式

遠離製造思維
台灣產業由OEM/ODM起家,由於台灣人克苦、打拼的特性,加上搭上了全球資訊產業快速成長的順風車,數十年來經濟一路順利成長,沒有人懷疑以製造為主的營運模式有任何更改的需要。即使後來由於人工成本等高漲,台商呼朋引伴地把整個產業群聚,一起移到大陸或東南亞地區,其思維模式還是離不開製造,離開台灣僅思考如何運用當地廉價的製造成本而已。
這雖然是多數台灣企業的營運模式,但其實成功的台灣企業家不僅是「克苦打拼」而已,早年到大陸成功發展的頂新集團,就不是因製造而成功,而是以「通路」勝出。後來筆者到寧波看到一家原來在台灣以量產為主的涼蓆廠商,就改為生產藝術涼蓆,成功的提高其產品附加價值,且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涼蓆廠商。同樣的在昆山也有一家,原在台製作女用手皮包的廠商,到大陸發展自有品牌,進而代理全世界的著名品牌皮件在大陸銷售。

企圖心-敢拼、敢賭
這些成功的企業家都仍具有台灣人克勤克儉的精神,同時他們也有冒險犯難的企圖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企業為求更上一層樓就必須「賭」,必須尋找新的經營模式,它使企業家用對的策略做對的事,因而能轉型成功。但新經營模式卻不是傳統的策略規劃教科書所能推演獲得,事實上它們都是企業家不斷的嘗試,所獲得的智慧結晶,也往往是在山窮水盡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企業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們也可說這種冒險犯難,願意賭的精神正是企業所以能發展出新營運模式的動力,沒有企圖心就沒有新模式出現

轉型的時機--一切都很順時
但轉型要成功必須掌握時機,何時要考慮轉型?何時展開新的營運模式呢?轉型當然以預防勝於治療的預應方式最佳,不管我們由S曲線的理論,或者由產品生命週期去看,依照「龍捲風暴」一書作者傑佛瑞∙摩爾的說法,在企業的經營跨越了鴻溝,進入了主流市場,一切都很順時,企業就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轉型。當然隨著產品與產業的不同,產品生命週期曲線的循環時間也不一樣,何時算是跨越鴻溝也很難抓準,但產業的盛衰確實有一些徵兆可以觀察,譬如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且運用更創新的營運模式,提供顧客更高的價值,或科技進步有很多低價的替代品出現,使產業整體進入微利時代,就是非轉型不可了。其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主是應隨時思考營運模式的創新的。「執行力」一書的作者,在其後續著作「應變」書裏,就提到領導人每年都應重新審視經營模式

創新營運模式的特質
抓對了轉型的時機很重要,但何種經營模式,才是好的模式呢?有人說轉型而不轉行較安全,例如台灣的電腦業以原來在電子方面的設計與製造專長,轉作通信手機或企圖轉作汽車電子,進入不同產業。這是一種穩紮穩打的招術,風險性較小,但嚴格來說,它並沒有脫離原來的製造思維,不算是新的經營模式。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至少要有下列兩種特性:

一、抓住顧客的核心價值
轉型與整頓不一樣,後者是由內而外,固守同一陣地,挶限自己的發展空間,由內部的成本與品管開始。但轉型則應由外而內,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同時瞭解顧客的需求,要求自己改變,這種由外而內的方式,才有辦法抓住顧客新的核心價值,為企業開創新局。台灣的筆記型電腦產業與顧客、供應商等結合,發展出快速反應的全球運籌系統,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幫忙顧客將貨,送到全球各地的顧客手上。高科技廠商庫存的風險很高,廠商必須以零庫存的方式經營,台灣資訊廠這種獨步全球的交貨模式,正掌握全世界電腦大廠的核心價值,使Dell、HP、東芝等顧客不得不依賴他們,雖然筆記型電腦已移到大陸生產,但全球運籌仍是台灣電腦廠的必勝武器。專營建築專業工具的世界級公司喜得利(Hilti)對顧客核心價值的掌握不遺餘力,他們絕不把與顧客直接接觸的事,例如銷售、售後服務等交給外人,因此他們的組織為倒立的金字塔型,與顧客接觸的人員最重要也最多,主管在後只扮演支援的角色,這種經營模式使他們可以掌握顧客,也一直保有世界第一品牌的榮譽。

二、獨特性
東西德合併後,因為要素成本的關係,企業都把製造基地移到東德,這和台灣目前的狀況很像。但根據該國阿亨(Aachen)大學的研究,能繼續留在西德的企業都具有「獨特性技術」,因為這些企業具有獨特的技術能耐,別人很難模仿超越。而且他們認為製造技術也是獨特的技術能耐之一,例如德國傳統的精密機械加工技術,被用來做十二吋晶圓的切割,保持德國機械加工業獨特的競爭能力。該大學機械加工研究所教授修石(Schuh)博士表示,為求具有此種獨特性的技術,企業高階主管必須親自參與技術開發的決策,同時有獨特的經營策略,挑選獨特的產品來發展,而且堅持到底永不妥協。這種企業有自己獨特的產品與服務,滿足顧客潛在的需求,自己開創新市場,從不與同業在同一市場作你死我活的肉搏戰。

培養靈活的身手
其實企業界主管都知道,產業變動速度加快,創新營運模式乃必然,但環境無法讓企業考慮很多,而且營運模式的創新,並不像新產品一樣,可被規劃設計出來,而是不斷嘗試、創新修正而成。因此企業應重視的是改變體質,使企業擁有靈活的身手,可以迅速應變,這種企業應具有下列特質:

一、創新的制度與文化
前文提到新的營運模式是冒險犯難而得,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創業的機制,鼓勵員工創新。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就承認該公司有幾次大轉型,例如停產記憶體改做中央處理器,就是由中階主管先嘗試,再由高階主管追認的。因為中低階主管身處第一線,嗅覺最敏感,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會先知道市場的變化,所以冒險創新的制度文化是第一個必須有的特質。同時創新不應集中在科技,更應鼓勵做事方法的改變,福特汽車因為流水線的量產方式成為第一,豐田汽車也因看板方式以零庫存勝出,我國的筆記型電腦工業也以全球運籌,贏得全球約百分之八十的佔有率,這些都不是科技,而是方法的改變,營運的創新所造成。

二、精簡(Lean)
日本相撲高手貴乃花,在22歲獲得相撲最高的榮譽-橫綱,在30歲引退時獲得794勝,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年輕獲得此種榮譽的第一人。與其他選手相比,他是相撲選手中的小號身材,但因他體態的「精簡」,獲勝常因「敢鬥」、「技巧」而得,我們在電視轉播上看到的是「靈敏」的王者。精簡也是靈敏企業必須有的特質,奇異前總裁威爾許一上台就宣布,市佔率非全世界前三名者全部裁撤,目的就是精簡其組織,接著他又推動組織扁平化打通組織樓層,貫穿組織之間的銅牆鐵壁,又更精簡其組織。
敢鬥是貴乃花的企圖心,技巧則是核心能耐,加上精簡使他靈敏而能稱王,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技巧必須是天下第一,而且別人很難複製,才能長久稱王,奇異挑選世界前三名,就是挑選核心能耐最強者,然後去蕪存菁,這也是精簡組織第一個要做的。
委外是產業界常用的方法,將原本在企業內部的作業,策略性的交給外界的夥伴來處理。最近被運用成一種策略性工具,將非核心的工作交給特定的服務廠商,目的在集中資源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降低成本並規避風險,以強化競爭力。它如同組織的外科手術刀,有計畫的割除組織的贅肉,已有甚多企業運用此法來精簡組織。

三、協同(collaboration)
委外就是把價值鏈分段切割外包,這時企業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組織,它必須運用網路資訊與別的組織連結,使資訊的傳遞透明而且沒有任何的流失;同時它也必須與人協調、合作嘗試建立夥伴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與別人協同作業,由雙贏的觀點共同討論決策,分享點範、願景、價值觀並以技術和知識互相支持。此時思考的不僅是自己公司的利益,而應考慮全體價值鏈上的成員,大家成為夥伴關係。使企業間的人力、流程、知識緊緊結合,企業間的疆界越來越不明顯,變成企業社群,這種觀念使整體成本最低,價值卻最高。也是最靈敏、最能滿足顧客核心價值的營運模式。

結論
先進國家已都認為企業的未來視其累積的智慧資本而定,我們可把把智慧資本分成組織資本、人力資本和關係資本三個大類,但三個資本的好壞受企業配方(Recipe)的影響。企業配方是企業審視外界環境的變化所擬訂的營運策略或模式,模式一改智慧資本的好壞可能就豬羊變色,必須更新。但營運策略是否可以順利執行又跟智慧資本息息相關,所以智慧資本的架構是內外兼休的。另外,關係資本和協同作業有關,協同作業良好,關係資本自然增長;組織資本則和創新的制度文化相關,創新的文化又會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另外組織的精簡也和組織資本相關,組織精簡完後,因為集中發展核心能力,也可提高人力資本。所以我們可說發展智慧資本與創新經營模式是一體的兩面,在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裏,企業應不斷發展、經營智慧資本,培養靈敏的身段,以創新營運策略,同時企業若要轉型、創新營運策略,則應重新評量、調整智慧資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