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roduct manag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roduct manag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產品總經理

阿泰畢業於某國立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念研究所時,所上老師頻頻鼓勵同學,畢業後到企業界當「產品經理」,因位產品經理職務橫跨行銷、研發、製造和銷售等,見多識廣,是晉升企業高階管理人才的最佳工作位置。阿泰聽信老師的話,畢業後也順利地在某大電腦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工作非常的順利,老闆指派他擔任國外某大公司的專任產品經理,在阿泰用心的經營下,這家公司成為他們的關鍵客戶,讓公司的營業額快速的成長,也獲得主管的肯定。

但阿泰並不快樂,因為營業額雖然成長,但利潤反而降低,因為客戶頻頻的砍價,而且當阿泰提出新產品的創新概念時,客戶並不領情,只要求阿泰他們,照著客戶提出的規格書去做就可。回到公司阿泰找研發經理討論,要求降低新產品的成本,研發經理為了訂單,也只好答應,但成本的降低有其限度,而且勞工工資不斷的往上調整,公司高階主管當然瞭解此一情勢,所以最近決定把位於中國長三角的工廠,遷往重慶。阿泰覺得這種產品經理,對公司的貢獻不大,而且沒有將來性,所以做了五年後,毅然的提出辭呈,改換跑道。

產品利潤低並不是阿泰的錯,是公司的經營模式使然,阿泰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OEM/ODM的經營模式使阿泰由「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變為「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雖然需要去做跨部門協調的事,但這種工作只是討論部門間工作進度的配合而已,無法推動創新。溝通、協調、催進度並沒有為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屬「必要之惡」型的工作,他也因常期的低聲下氣請別人幫忙,由理想中的「Power Man」變成「Poor Man」。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在企業中都稱「PM」,但兩者真正的工作內容差異很大,前者才是真正的Power Man這是阿泰離職的真正原因。所以是經營模式,決定了員工的工作形態,迫使優秀的員工離職。

阿泰後來進入一家品牌公司,也是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但老闆要他企劃新產品、定義新產品、決定新產品的概念。這是產品開發的前端創新工作,他們有一個小團隊一起工作,除了理工科的研發工程師外,也有善解人意的社會學家,他們常接觸終端的消費者,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然後一起動腦創新產品,提出產品概念,並與消費者互動,找出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然後評估其市場的潛力與技術的可行性。交給開發單位後,成立專案,並負責規劃產品的上市工作,解決研發、製造、銷售所有的問題。老闆把產品由生、老、病、死所有產品生命週期上的工作都交給阿泰來負責,並稱呼阿泰為「產品總經理」,要他肩負產品的成敗責任。

阿泰當然做得很高興,也很有成就感,後來他才瞭解,像他這樣的「產品總經理」,做的就是類似「品牌經理」的工作。在前端創新時,最重要的就是找出產品的靈魂,塑造產品的獨特性與賣點,這是產品成功最基本的要素。但產品總經理的職責真的很多、很重,成功的產品經理必須具有創業家的特質與技巧,具高度能量、充滿幹勁、承擔風險、堅毅持久的特質,也要懂得溝通、引導與建立團隊,能經由他人產生績效。換句話說,產品經理除了具有科技與行銷的專業外,他也必須具有上述的人格特質。

本文同步登載於"管理雜誌,2010年12月號"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產品經理的時代任務-1

產業環境真的變化很快,這不僅在台灣,而且同步的出現在大陸。昔日自稱製造大國的中國,也極思改為消費大國。當然我們原來偏安大陸的製造業,也不得不跟著改變,富士康提出「萬馬奔騰」計畫,希望能進入大陸的消費市場就是明證。

產業環境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當然也必須跟著改變,隨著員工工作的角色、任務也必須改變。代工時代的產品經理,重視消費者、領導產品創新的PM,工作任務與內容當然必須有所不同,不能再自我設限。過去專注於技術性的專案管理工作必須延伸,包括前端的企畫與消費者研究以及後端的產品上市規劃。前端、後端的工作增加後,產品經理的重要性自然的顯現,也才配被稱為「產品總經理」。

產品總經理必須賦予產品靈魂,同時管理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事。他必須會擬定新產品事業計畫,也必促成產品上市工作,同時負起整個產品成敗的責任。所以產品經理的職責真的很多、很重,他必須具有創業家的特質與技巧,具高度能量、充滿幹勁、承擔風險、堅毅持久的特質,也要能經由他人產生績效,懂得溝通、引導與建立團隊。換句話說,產品經理除了具有科技與行銷的專業外,他也必須具有上述的人格特質。

因此基於工作的複雜度與職責的重大,筆者實不太贊成剛出社會的MBA就直接擔任產品經理的職務。理想的產品經理實應由具有多年經驗的研發或行銷主管來擔任才較適合。而更重要的是高階主管應正視產品經理的重要性,除了挑選正確的人選外,也要能充分授權,並給予充分的資源,讓產品總經理能充分的施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