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機器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機器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工業4.0與機器人的設計概念

機器人與工業4.0是產業很熱門的話題,身為產業的一份子,我必須關心這方面的發展,因此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才開展,我就前往參觀,以便了解台灣在這一方面的發展狀況。

參展的單位有政府支持的研究型財團法人、大學以及提供自動化設備服務的廠商。老實說對展出的內容有點失望。廠商以營利為目的,諸如工業4.0的智慧型設備,才在台灣開始萌芽,企業與提供設備的廠商都還在摸索,自然沒有展出。但政府支持的研究型法人還在展示20年前的自動化概念,那麼經濟部所提倡的生產力4.0,企業恐怕就必須慢慢地等待了。

還好主辦單位邀請國外西門子、IBM、FANUC等國際級廠商來台舉辦工業4.0的說明會。原來工廠自動化、智慧化的結果,產生很多的數據,傳統的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或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已無法處理,必須借助大數據(Big Data)的資料分析技術。另外,智慧自動化不能閉門造車,它必須與供應商、顧客等整合,所以除了使用大數據外,還必須結合物連網(IoT),這就是德國所提出的Industry 4.0的觀念。

但大數據、物連網僅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個別的廠商推動工業4.0,應有自己的需求與目標,譬如日本的FANUC公司就提出「零當機(down time)」的推動目標。因為智慧型機器人相當的珍貴,必須充分運用,而且當機可能影響物流系統的運作,造成顧客的抱怨。

現場也有展示機器人(Robot),但幾乎都是FA(Factory Automation)的運用概念,倒是台灣的上銀科技所展示的『下肢復健機器人』,以復健自動化模式代替物理治療師的雙手,帶動患者的雙腳做踏步訓練,這樣的機器人設計概念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個人相信這種醫療用機器人商業化後,一定比FA用的機器人來得有前景。

機器人的設計理念是在改變,1999年SONY開始發售機器寵物狗 AIBO,此一娛樂型的機器狗引發全球的騷動,連有錢的富豪都想收藏,也吸引日本的東芝、本田等企業相繼投入開發類似的機器寵物,日本政府甚至企圖把它規劃,發展成為日本的一項特殊產業。

人形機器人 Pepper最近常占據媒體的版面,推出此一機器人的日本軟銀創辦人孫正義說:「我們希望能設計出一款能為人們帶來歡樂、減少悲傷的機器人。」軟銀將機器人的設計工作委託法國的 Aldebaran公司,該公司 的創辦人兼 CEO Bruno Maisonnier說道: 「機器人最重要的角色是陪伴我們成長,並且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歡樂與驚喜」。 至於製造的部分,則將交給台灣代工龍頭鴻海負責。

今年6月18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親自赴日本,出席軟銀與鴻海合作的Pepper機器人發表會,郭董表示,鴻海很高興能與軟銀合作,共同努力推進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是鴻海戰略發展重點,他們將持續精進智能製造科技,全面實踐工業4.0的願景。軟銀與鴻海果然是絕配,前者管創新與銷售,後者則專注在製造科技。

Pepper 在台首賣1000台,很快就銷售一空,雖然軟銀願意賠錢推廣,但將來是否能被市場接納,還在未定之數。不過回想產業的歷史,以iPhone為例,訂定產品概念的蘋果公司,掌握了大多數的利潤,將來Pepper若銷售成功,恐怕大部分的利潤還是落入日本軟銀的口袋。所以筆者要呼籲郭董多多思考「產品概念」,不要僅思考製造科技。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企業推動自動化前應有的認識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動見觀瞻,對產業的影響很大,自從去年8月宣稱要以100萬台機器人,解決中國大陸缺工的問題後,產業界就吹起一股討論自動化的風潮。但郭董事長畢竟是一位實事求是的企業家,今年6月18日在鴻海的股東大會中,雖再度的強調自動化的方向不變,但他也表示現在還無法把達成工廠無人化的時間點說死,但希望5~10年內可以用自動化取代既有的工廠百萬員工。(資料來源: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361f698f-c406-4a7f-a95b-1cc2551a4ba5#ixzz1zKlL9gcG MoneyDJ 財經知識庫)。可見郭董事長已開始體會全面推動自動化的困難度。

機器人取得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有人認為,機器人只能用於生產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後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目前全球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總數接近130萬臺(資料來源:聚亨網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619/KFKYYED9BLB3U.shtml 轉摘自東方早報,2012-06-19)。130萬台是全球的自動化產業,努力了約30年的成果,中國富士康要裝置100萬台,當然不能把時間說死。尤其這種重大投資,是否適合毛利低微的ICT產業,更值得大家深思。若一定要推動自動化,筆者提出下列事項供參考:

一、由3K產業或地點開始
自動化當然應該推動,但首先應由3K(源自日語危險、髒、辛苦)場所開始,iPad的磨光作業就是典型的案例,富士康早就在做,汽車產業中的點焊機器人,還有產線後端的包裝線,都是常見的機器人裝置地點。這種地方找人不易,基於人道的考量,局部推動自動化,沒有人會反對。

二、不能落入策略性鎖死
 一台機器人以台幣50萬元計,投資100萬台就需要5000億資金,這相當於投資好幾座現代化的晶圓廠。大量資金投入後,因為不忍丟棄這些昂貴的設備,會讓需要轉型的企業縮手縮腳,台灣的DRAM產業就是前車之鑑。所以到底投資自動化好,還是轉型去做創新好,是企業主應該思考的。


三、考量產品的生命週期與複雜度
機器人善於做簡單重複性的工作,所以輪胎廠很久前就推動全面自動化,因為輪胎的產品生命週期長,而且品類單純不複雜,一但自動化設備規劃安裝後,不太需要再調整換線,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生命週期短,一旦產品平台更改,原先購置的自動化設備,就必須大量調整,甚至可能不能繼續使用。另外由產品的複雜度來看,HTC採取機海戰術,Apple則用單一機種的方式來銷售,前者產品複雜度高,不利於自動化生產。


四、由產品設計來推動自動化
大家都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道理,如果蘋果給的是無法自動化的產品,令機器人再利害也是很難進行自動化生產。英文 Design for Automation 的意思,就是要自動化,就應由產品設計開始,日本很早期就發展出「組立性評估法」,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評估每一個零件自動組立的可行性,並加以改善。這是日本自動化之所以領先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同樣地歐美國家也都有發展此一技術。筆者曾於多年前參觀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的無人化工廠,他們宣稱這是推動DFA的結果。

五、不能建置自動化的孤島
自動化設備不能恃才傲物、唯我獨尊,若不能與前後工序平衡,可能淪為英雄無用武之地,它必須與周邊的生產設備整合,成為一個系統,才不會淪為自動化的孤島。同時自動化也必須富有彈性,所謂的彈性的製造系統(FM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或者彈性裝配系統(FAS, Flexible Assembly System),才能進行多種少量的生產,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自動化設備滿足了提高生產力的基本需求以後,"彈性"變成它必須具有的第二種特性,當然兩者必須兼備,企業才願意使用。自動化系統若能再與企業的資訊系統整合,立即獲得生產的資訊並可從遠端遙控,更是卓越絕倫了,所謂電腦整合製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就是這種境界。日本有幾家世界級的公司,在20年前就已達到此一境界。


六、自動化設備是最厲害的品質檢驗裝置
自動化為求效益,常是連動的生產系統,若有一站失常、停止作業,全線就全部停頓。這在自動化裝配線尤其明顯,因此在自動化線生產的產品,其零組件的品質一定要較手動作業者要高,因為只要有一個零件出狀況,供料不順,該站一停、全線就停,因此會有自動化設備是最厲害的品檢裝置的說法。日本自動化協會就宣稱零件不良率高於千分之一者,就不宜推動自動化,因為零件不良率若高,自動化線的稼動率就因乘數效應,快速降低,使自動化失去效益。


結語
曾經擔任日本自動化協會榮譽理事長的牧野洋教授,20年前來台時就說:「欲推動自動化應先考慮公司的經營策略與經營模式,由經營模式來決定是否推動自動化?以及應使用何種自動化系統?自動化系統決定後,再考慮自動化的技術問題」筆者前面所談「策略鎖死」、「產品生命週期」、「由產品設計推動自動化」是屬於經營模式與策略的思考,而「自動化孤島」、「自動化品檢」則屬於自動化系統的考量,自動化的技術問題應該交給自動化工程師就可以了。牧野先生20年前的真知灼見,至今仍令人欽佩。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以機器人全面推動自動化對嗎?

全球最大相機製造商日本Canon公司發下豪語,最快要在2015年把數位相機生產全面無人化,以降低成本,並把主力工廠留在國內。報導指出,數位相機的零件附加價值高,若能把組裝主力廠放在日本,就能把具全球競爭力的零件廠商留在國內,發揮新產品從企劃階段就開始共同開發的優勢,對維持日本國內工廠以及廠商的雇用都有幫助。(2012-05-15/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富士康也曾宣佈要大量購置機器人取代人工,後來該集團又在台中精密機械園區設廠,準備自己發展機械人。同樣是自動化但富士康與CANON的出發點顯然不同,前者目的在解決缺工以及工資上漲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則是購置或自行開發機器人。後者推自動化雖也是解決缺工的問題,但他們的目的是留在母國,而且解決問題的方式由產品的源頭產品企劃開始,這和前者就地解決,製造現場缺工就在現場安裝機器人的方式,很不相同。

當然這可能和雙方的經營模式不同,而且工廠立地不同有關,日本有很強的零組件工業,Canon所有的關鍵零組件都可在日本國內買到,富士康在中國可能就無法這樣解決。另外富士康為代工廠,產品企劃由蘋果公司主導,當然也主導關鍵零組件的採購,因此富士康很難從企畫階段就開始與零組件工廠共同開發。但Canon為自有品牌廠,他們自然可以從源頭來與零組件廠合作推動全面自動化。

大家都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道理,如果蘋果給的是無法自動化的產品,令機器人再利害也是很難自動化生產的。英文 Design for Automation 的意思就是要自
動化就應由產品設計開始,日本很早期就發展出「組立性評估法」的技術,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評估每一個零件自動組立的可行性,並加以改善。這是日本自動化之所以領先全世界的根本原因。

就地解決不如由源頭去解決,筆者預測Canon會後發先到,比富士康還早達成全面自動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