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MA Glossary: Pipeline Management
A process that integrates product strategy, projet management, and functional management to continually optimize the cross-project management of all development-related activities.
上述的定義並無法讓大家完整的了解「流道管理」的真義,其實產品開發管理中所談的「流道」(pipeline)可以將它想像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中大大小小的車子,就是我們放到流道裏的專案。流道管理的目的就是讓各項專案能早點完成,以掌握市場機會。但因路寬有限不能無限量的把車子放入公路中,以免大家全都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動彈不得。
所以流道管理必須依公司的經營策策略,運用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的手法,選擇重要的的專案優先放行。當然管理當局也必須了解每一路段的容量(相當於流道中各階段,負責部門的資源能量),以及各專案的應達成的期限(每輛車預期的抵達時間),來排訂各專案的進度。然後應隨時監控各路段的流量,以匝道管制流量,或引導車輛進入其他路線(運用外界資源),使各項專案都能順利完成。當然在各路段中,管理者也必須視個別專案進行的狀況以及周遭環境的變化,調整行車順序,或說是專案的優先順序,必要時得請不合時宜的專案,先行下交流道 ,把資源留給重要的專案。
流道管理和精簡產品開發(Lean Product Development)主要目的都在縮短產品開發的"週期時間"(cycle time)。因為週期時間較短,意味可以比競爭者早進入市場,以掌握市場機會,同時較短的週期也意味著投入較少的資源,或者是讓投入的資源較早得到回收(Lean的說法是存量較少,積壓的資金自然少),使資金的迴轉率提高,企業的整體營運效率提升。
若比較美式的流道管理和日式的精簡產品開發,前者由公司的策略,後者則依顧客的價值,來決定資源運用的優先順序;後者所談的「平準化」就是前者所談的計算各階段的負荷,排除瓶頸;後者排定開發時程是以後拉(pull)式的方式,前者則仍維持由前往後排的方式。另外後者主張「小批量」、同步(Synchronize)等,以減少專案在流道中塞車。
Pipeline Management在美國已運用很久,理論完備。「精減產品開發」則由TOYOTA公司發展出來,經美國學術界整理後,目前已在該國的產業風行,因而有蠻多的實用技巧,兩者都可被運用在研發的專案管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