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讓廢料變黃金的「物質流成本會計」

最近日月光公司的環境汙染事件,搞得整個社會沸沸揚揚的,讓人不解,為何這個世界級的公司,竟敢藐視法規,長期地偷偷排放汙水。其實說開來還不是為了「利」這個字,商人無利不起早,重利輕義乃天經地義之事。

因此政府推動環境保護政策就必須兵分兩路,一手擲鞭子,另一手拿胡蘿蔔,來誘使廠商全力以赴。以日本這個十分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為例,拿鞭子的是環境省,他們制定法律,強制要求廠商遵守各項環境保護法規,同時也必須編列「環境會計」揭露他們在環境保護上所使用的經費,以獲取利害關係人的信賴。拿胡蘿蔔的則是經濟產業省,他們編列預算協助廠商推動「物質流成本會計」等協助廠商推動減廢,降低成本,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環境會計」大家較為熟悉,因為行政院環保署已於978月公告「環境會計指引」,且國內也已有眾多負責任的企業編製,並公佈給社會大眾瞭解。但經濟產業省所推動的「物質流成本會計」國內廠商則較為陌生,因為我們的經濟部尚未推廣此一環境管理方法。目前台灣僅有群創光電、台灣凸版印刷這兩家企業率先自行推動,並獲得ISO14051認證通過,因為家數少,所以大家較為陌生。

物質流成本會計(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簡稱MFCA,九O年代由德國IMU所發展,日本經濟產業省在公元2000年開始蒐集案例,並與德、英、美建立網路關係,整理相關資料,準備妥當後於20004年開始推廣到企業界,並於2007年向ISO總部提出申請,成為ISO14051,然後在2011年獲得ISO總部通過並公布實施。所以MFCA已在日本企業推動將近十年。

MFCA之所以能在日本企業普及的原因,徐了該國經濟產業省契而不捨的推動外,最重要的是因為減廢的結果企業可以提升獲利,而且有益於環境保護。筆者曾於20139月率團前往日本取經,第一家推動此一手法的日東電工公司就表示,2000年他們開始推動時,廢棄物占該公司產品總成本的32%,但到2012年已降到剩下7%,這中間所降低的成本不計其數,所以他們宣稱推動MFCA就是在垃圾桶揀黃金。

傳統的會計並沒有把廢棄物的成本算出,它們僅被粗略的歸入產品成本中,所以沒有人看到其損失。但MFCA把廢棄物稱為「負面製品」,負面製品的成本除了廢棄物的材料成本以外,必須再加上它在各製程所耗費的人力成本、能源成本、耗材以及設備折舊費用等成本,經過的製程愈多累積的成本也愈大。相反地假如能在製程的前端就減少報廢的產生,其所減省的費用也愈大,所以MFCA不是在後端處理報廢,而是在製程的前端防止報廢產生。

同一個道理日月光公司的廢水,並不是在後端處理大量的汙水,而應該是在前端製程想辦法減少汙水的產生,MFCA可以幫忙計算各個製程所產生的汙水成本,讓製造單位由最耗成本的製程,優先去降低汙水的產生。這樣該公司不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降低汙水的處理費用,更不必去偷排放汙水。


下腳料就是負面製品,過去下腳料都直接被賣掉或丟棄,沒人關心。但推動MFCA的企業會讓會計人員去計算它所衍生的人力、材料、能源等成本,然後交給現場主管負責去調查、研究產生下腳料的原因,並想辦法減少下腳料的產出。所以MFCA雖由會計人員推算損失,但真正負責推動減廢的還是現場的主管和工程師。廢棄材料若不能減廢,就如同廢水需要處理費用,無法處裡丟棄就會造成污染,變成社會成本。

筆者也曾指導一家股票上市的科技公司推動MFCA本案已接近尾聲,原估算專案效益可達1億零500萬元,但部份改善專案牽涉工程設計規格的改變,仍須與顧客共同進行測試驗證,由於測試期間長,所以可能必須延長到明年第一季,才能完成,另外也有供應商配合的問題,所以也需要延後到,原來並沒有估算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本案之所以成果顯著,是因為專案中包括會計、研發、工程、現場等部門主管,專案負責人原為製造現場的高階主管,對現場非常熟悉,同時各單位主管也願意配合。另外挑選的產品也是公司的明星產品,它不僅有未來性,而且營業額也高,同時該公司與顧客及供應商的關係也非長良好,大家都願意配合。

《天下雜誌》研究發現,台灣人愛吃卻浪費,全台一天可產生4萬桶廚餘,廚餘桶的高度可堆出70棟台北101大樓。所以他們呼籲台灣同胞用「減法」做環保。筆者的解讀「減法」就是由源頭,從廚師的教育、廚師的菜單與用料去減省,或者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勸導顧客點菜不要過量,而不是產生廚餘後再去製作堆肥,想辦法回收。台灣企業每天所產生的廢棄物,堆起來應該也不少於70101大樓,這些都是民脂民膏,所以筆者也呼籲企業要看緊自己的荷包,用MFCA從源頭去降低廢棄物的產生,共同來疼惜台灣。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NOYES的經營模式創新

10月份筆者帶團到日本名古屋,參觀了一家販賣沙發的網購公司,公司雖小但蠻有朝氣的,而且營業額蒸蒸向上,算是轉型成功。
台日雙方互動的過程,該公司社長親自拍攝放在該公司網站上,社長是天生的網路行銷專家,各位網友若有興趣請按下列網址進去觀看。

http://www.ny-k.co.jp/enjoy/society/welcometour/vol002/index.html

該家公司轉型成功的原因如下:
1.經營模式創新
社長的兄長原赴中國設廠生產,企圖以廉價勞力來挽救NY工業的頹勢,但低成本製造的經營方式並未成功。社長接手後自創品牌「NOyes」改變經營模式,以網路行銷的方式創造商機,不僅獲得顧客的信心,而且縮短行銷通路,降低通路費用,使該公司生機勃勃,喚醒全體員工的信心。可見企業主適度改變經營模式的重要性。
2.「說故事」行銷
故事才可以打動人心,社長親臨現場、自己攝影,就是在尋找故事題材。他幫每一位沙發師傅塑造專業的形象,「匠」心獨到的故事間接地提昇公司的品質形象,不僅感動員工使「與有榮焉」的員工願意長相左右,也感動消費者,使消費者放心的把定單交給公司。品牌是一連串體驗接觸點的堆疊,網站上不斷上演的故事,使顧客不斷的上門,也讓公司穩定的成長。
3.顧客價值定位
「網購」對顧客是一種風險,顧客不太會下注購買高貴的用品,因此「高貴而不貴」的國民型沙發,剛好符合顧客的需求。加上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親自送達的服務,以及不經營沙發以外的的商品、不擴散到自家直銷以外的經營策略,都讓顧客感受到公司的專業,使顧客的戒心鬆懈,也證明公司的顧客價值定位是精準的。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如何才能達成突破型創新

TRIZ/QFD/VA/VE都是邏輯性的推理,也是工程師的思維,這些

工具引導工程師深入思考,企圖在產品開發階段達成更佳的效

果,在某些方面確實有一些效果。


但當運用它們時,都是自家人關起門來討論,沒有出去外面面

客或產品的利害關係人,無法體驗、洞察顧客的潛在需

求,有辦法去發掘顧客的甜蜜點和痛苦點,更沒有企圖重

新定品的概念。


所以這些工具僅能做產品的改良,無法產生突破的產品,更

不可能有破壞性的創新。當企業在做OEM/ODM生意時,運用

這些工具可以對產品功能進行微調,也可降低產品成本,穩住

企業原有的步調。


若企業想要調整原有經營模式,例如一、二個月前,鴻海董事

長郭台銘先生,在印尼巴里島APECS會議時宣稱,該公司要由

原來的ODM經營模式,轉變為IDM(Innovation Design 

Manufacturing)模式,這表示該公司準備發展自己的產品,也

是自己進行前端創新工作,發展自己的產品概念,設計、製

造完後再賣給顧客,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這種經營模式的企業,就必須調整原有的工程師理性思維,用

互動、體驗等的方式,去獲得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再用感性、

直覺的方式去獲得使用者喜好的產品概念。所以上述的理性工

具就必須等,新產品概念出來後,才能接續著使用。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者的兩難一書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也是哈佛大學教授的他說:「假如你只會重複做過去曾經成功的事,有一天你醒來會發現,你已經被超越了」。因此他們所發展的商業模式創新工作坊,目的就是找出企業原來沒有接觸過的相鄰區域或白地,運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手法來發展新事業。

創新商業模式分成四個接續的程序:
一、點出機會(spot opportunity)
1.      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工作在研究(Research)顧客,由顧客待完成的工作(Job-to-be-done),去瞭解如何幫忙顧客,並評估這個工作的屬性以及機會的大小;
2.      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是市場、人類學研究或深入訪談等,持續地問5why是深入訪談的技巧;
3.     顧客洞察會比資料收集更有威力,這必須靠親身體驗與現場觀察。
二、設計解決方案
1.      要設計新的解決方案,必須從瞭解「顧客價值主張」開始;
2.      顧客價值主張分成:提供(offering)、知曉(Awareness)&接近(Accessibility)、付款方式;
3.      再來是設計商業模式藍圖,藍圖在描述企業如何運用主要資源,經由那些程序去傳達並掌握價值。
三、測試與學習
1.      商業模式藍圖是在很多假設的條件下成立的,因此它不能用傳統PDCA的方式去執行,必須以做中學的態度,不斷的試驗,在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態度下,逐漸的調整藍圖,以獲得成功。
2.       測試是一種風險的管理,不能等風險發生才想辦法,應先辨識風險的高低,由高風險者先測試,以降低失敗成本。
3.      使用反轉收入損益表,先決定期待利潤,再反估年營收與年成本,然後再逐一推算各顧客別的營收與各分項成本。
四、逐漸放大規模(scaling)
創新成長系統由四個要素所支撐,分別說明如下:
1.     可以獲利的成長藍圖
l    成長的策略應該是由未來回溯,而不是由目前逐步推進
l    設定可以獲利的成長藍圖,應分成長的種類、成長目標以及成長界限
2.     領導力與文化
l    向前看的領導者
l    啟蒙式的執行者
3.    創新的程序
l    清楚的程序、里程碑以及每個創新的種類都有決策點
4.    治理與指標
l    創意管理系統
l    組合管理系統
l    持續性的改善系統

心得感想
        本課程所介紹的BMI,適用在企業的新事業開創計畫,它由產品創新或服務創新出發,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不知這是否Innosight公司有意表示原事業的轉型升級較難,因此強調成立新事業單位,以新的經營模式來運作,原有事業讓其自然凋謝,是較佳的處理方法。

註:以上資料整理自美國Innosight 公司所舉辦的商業模式創新工作坊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王道與霸道

施振榮先生曾說:「韓國三星的行事風格是霸道」,這個論點可能普遍為台灣人民所接受,所以最近坊間有財經雜誌提出,三星準備殲滅台灣企業的說法,就不足為奇。通常企業實施的是王道還是霸道,從其經營理念還有使命(Mission)、願景(Vision)、價值觀(Value)大致可以看出端倪。但在三星的網站我們看到的是:

1.經營理念:「以人才和技術爲基礎,創造出最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
                          獻。」
2.公司使命:成爲最好的“digital-εCompany”
3.公司遠景:領導數位融合潮流,以技術創新,面對挑戰,創造新的市場,豐富人民的生活,使
                         三星成爲一個值得信賴的市場領導者。
4.公司價值:尊重人才、追求卓越、主導變革、正當經營、共同繁榮

其實由其網站所公布的經營理念,我們很難看出其霸道的氣勢,反而看到其充滿王道的描述,三星之所以可怕,大概也就是如此。

反觀我們台灣的郭董,則直來直往,表裏一致。
他到日本與SHARP談判,經由挹注資金,直接要求擁有經營權,完全不給SHARP面子,所以談判不成,他們反而邀請三星注資。

在鴻海網站並沒有公布什麼高深的經營理念,一直強調的就是「全方位成本優勢」,這是郭董由OEM、ODM起家,最大的成功原因。所以他最近所強調的全面自動化,或者賣大電視,也都是源自於成本優勢的理念。甚至於他對博士賣雞排,直接的批評說:「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應該要課教育資源浪費稅…炸雞排應給國高中生去做。」,也都是成本優勢的想法。

郭董是社會名人,他的批評動見觀瞻,對社會有相當影響;但是坦白說,郭董用高薪請了很多博士,到他公司去做成本優勢,而不做創新,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郭董的霸氣是他成功的原因,但他是否應增添一些王道,特別是啟蒙其員工的心靈,增添其人文氣息,讓員工們超越工具性的角色,從事更積極的社會活動,這對其企業的轉型升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組織創新活力診斷

贾伯斯逝世後,大家開始質疑Apple的未來,產品創新不再持續,市占率下降,股價也下滑,難道真應驗了賈伯斯自己說過的話:「打造創新的組織,比打造創新的產品更難」。

3M是另一家較有歷史的創新公司,金融風暴中他們的營收與利潤卻雙雙成長,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沒有像賈伯斯一樣的英明領導者。但該公司有很多「產品鬥士」,這些小小賈伯斯的創新活力,使該公司的營運成績不斷的成長。

哈佛大學教授Amabile(1988)提出三成分理論,描述組織環境與組織成員創造力的互動關係。這種互動關係就是「組織氛圍」,包括組織成員對組織結構、制度、資源、文化與管理者的知覺,這個知覺會影響組織成員的創新態度,進而影響組織整體的創新績效。

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徐聯恩老師,率領他的研究團隊整合Amabile所提出的七項要素,加上學習成長、空間環境與創新效能感,成為組織創新活力的10個構面。這個研究計畫已於2009至2012年間,進行九家法人54家企業診斷。同時為了使本像量表廣為企業界使用,乃簽約授權筆者所服務的單位進行推廣,筆者由2012年迄今已參與了5家企業的診斷。
圖:組織創新活力10構面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福建的省會福州市是一個文化氣息很重的地方,清朝時福州曾是中國產生進士最多的地方。馬尾則是福州的一個區,它是中國海軍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建造船隻的第一個地方。左宗棠、沈葆楨等人創設的船政,引進了西式教育、西方科學,雖出自於愛國自強,但也為中國的現代科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從馬尾港搭船一個半小時,就到馬祖的南竿,她是兩岸小三通的一個重要地點。馬尾區內除了港口外,也設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中國在沿海城市,為了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所設立的經濟特區。筆者就在101年12月初,受邀到此區內的一家陸資企業演講,該公司早已將其製造工廠切割出去,另外成立一家新公司。目前公司研發部門有500多人,軟硬體工程師的比例約為3:1,營業內容與物聯網相關,產品使用在金融支付(Payment)上。

筆者第一天抵達該公司時,負責教育訓練的女士,帶我參觀該公司的展示間,並遞給我一份該公司出版的刊物,刊物封面上就登載著,「中國再出發」、「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些斗大的字。在刊物的內頁上也寫出該公司總裁所講的一段話:「企業只有將自主創新當成發展戰略,樹立主體意識,增加技術創新的投入,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打造自主品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成為一支具有話語權的力量。」

該公司總裁也說:「只有敢於涉足深水的勇者,才能成為博浪的高手」、「創新需要持續的專注,把有限的資源專注在有限的領域」、「只有把行業的應用做深做透,才能對客戶的潛在需求有深刻的瞭解」、「創新要包容失敗,要堅忍不拔、要頂得住各種誘惑,掌握核心技術,才有發展後勁」,該公司就是堅持研究二維條碼及其識讀技術,成為中國唯一掌握該項技術的企業,才能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這家企業就是由「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創造」的成功範例。前往該公司前,他們告訴我目前正在銷售的產品,利潤已逐漸薄弱,希望我在成本議題上發表一些意見。我教導他們「源流創新、創新產品概念」的重要性,也告訴他們「設計的槓桿原理」,80%的產品成本在設計階段就已決定。返台前該公司總經理找我共進早餐,他說他喜歡台灣經驗,希望我能常去,把台灣經驗帶給他們。其實我心裡想,此趟是「教學相長」,我也學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