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太平洋自行車的創新轉型案例(III)


前文提到,設計師(Designer)與設計工程師(Design Engineer)是太平洋最重要也是最獨特的創新模式,來自國外的設計師帶來創新的概念,但由懂得製造的設計工程師,來完成產品設計以及製造工作。為甚麼要這麼做呢?林董事長進一步解釋如下:

產品的概念就是它的DNA,本身要好,才會有後續的engineering,也就是把這個concept實現,概念本身要好,概念不對,後面做的都是假的。林正義說,我講的跟愛迪生講的一樣,當有個概念要做成某樣東西時,首先是概念要對,但是工程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愛迪生說,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可是靈感本來就要有基礎背景,對產業瞭解,才會有靈感出來。去把它變成一個產品,必須按部就班設計,製作原型、驗證,一步一步的修正,直到可以成為產品。那過程是很久很久的,所以愛迪生說,這就是流下汗水。事實上,靈感若沒有背景,是不可能完成的。

關於RieseMuller這兩個學生的設計,事實上它是「必然」,並不是「偶然」。過去一般人設計的摺疊車,都是側向摺疊,騎的時後受到扭轉不耐用,很容易就壞,那時只重視摺疊,而不重視騎乘的功能、性能,這是錯誤的概念,創意本身被綁在摺疊本身,而沒重視腳踏車99%的時間在騎,1%的時間在折,腳踏車本身要有腳踏車性能,摺疊只是功能之一,非以折疊為主。

RieseMuller,是經過很多研究,他們自己騎車,用這設計做為畢業論文。這個概念對了,他們使用避震轉軸來折疊,小輪子車本來就要有避震。這幾個概念是把很多東西結合在一起的,這概念的確是創新的,他們這個概念到今天20年了,那台車子是他們92年的畢業論文,很多人在模仿,甚至都還不了解它,無法突破。設計雖非完美,但概念是可行的,這遲早會被發現,實際上,他們拜訪了歐洲6間工廠,都沒有人願意做,因為概念有了,但是要有技術的公司才有辦法接案,有背景的人才敢接。那個時候,我接了,因為我不接別人也會接,他的優點一定會被顯現,沒有一個概念是這樣革新的,話講過來,為何6個公司不接?為何台灣小公司老闆會看上他的設計優點?我們有10年以上的經驗,下過很多工夫,也比較過個中優缺點,所以當我看到他的東西,儘管不是成熟的產品,卻是有潛力的產品,所以我不是偶然,能夠發現這台車的優點,是要有很多背景,才能發現這台車,然後這個innovation加上engineering才能把它弄出來。

林董事長在展覽會場碰到這兩個學生,確實是偶然,但會看上他們的創新概念,是他花了數十年才修煉成的「慧眼」,那確實不是偶然。「前端創新」裏所談的「偶然力(serendipity)」,就是偶然碰到機會,卻可立即掌握的能力。他的偶然力確實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像牛頓、阿基米德都是具有偶然力的科學家,3MSONY則是擁有此一能力的企業,他們珍惜員工的靈感,黃色貼紙、Walkman等產品概念雖然不是由正規的企劃研發單位所產出,但他們都能接納,並產出傲人的產品。偶然力確實是創新的利器。(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