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太平洋最重要也是最獨特的創新模式,設計師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但往往未考慮如何量產。而設計工程師則需考量製程能力,來實踐設計師的構想。太平洋有20餘位工程背景的設計工程師,和來自國外帶著創新概念的設計師合作,他們進駐到太平洋公司後就一起合作,開發新產品。
但太平洋認為工程師才是關鍵,比方說IF Mode它在 Solidworks的設計階段,超過24萬的步驟,2004年new Birdy也是超過20萬個步驟,很多東西要用Monocoque一塊板打成一個形狀,怎麼打才不會裂掉,角度要彎到什麼角度,形狀強度夠不夠,都要靠工程計算過,但是設計師只管畫形狀,那些形狀要能完成,只能靠工程師。太平洋有很多腳踏車,都是多年前的設計,也就是說很多概念20年前就有了,可是工程師花20年的時間,才成為新產品。
太平洋最廣為人知的產品-「鳥車」(Birdy),售價從5萬元起跳,接頭的設計和轉軸角度,都經過高精密度的計算,車架承受力強,速度跟大輪子不分軒輊。這輛車是兩位德國學生的創新概念-「無折曡旋鈕的折疊車」,在概念上是一大突破,但要量產確很困難。1994年林董事長在車展上遇到他們,邀請他們一起到台灣來開發,投資了3000萬,1995年開始生產。但第一年只賣了幾十台,董事長不著急,繼續投資研發到第四年銷售量突然出現10倍速的成長,賣出6000台,該型車推出10年,共賣出60000台,最高單價18萬元。林董事長說:「創新是沒有時間表的,不能去管理創新」。
太平洋的任務是發現好的設計師,但他們不培養,因為創新是個人的,無法教育,這跟知識一樣,冷暖自知,沒有辦法告訴別人怎麼做,好的設計師不是只有一個好的設計,而是有一個個不斷創新的設計。所謂設計師,好者,要同時有engineering的背景,不能光講設計,所以,設計者是天生的,他知道他想要什麼,要做什麼。該公司做了這麼久,發現好的設計師不到5個,但工程師是可以培養的,可以叫他讀書,可以在一起工作,所以太平洋僅培養工程師。但太平洋自國外引進設計師的做法,毫無疑問的是一種「開放式創新」。它讓太平洋充滿了創新的養份,也讓太平洋成長。(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