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必須帶點冒險,才能滿足旅行者的好奇心;冒險才能開拓視野,真正做到學習。因此我們這群喜歡旅行的好朋友,開始思考到阿拉斯加的可行性。沒想到阿拉斯加早就是一個熱門的觀光地區,夏天日照時間很長,因為日照氣溫提高不少,是動植物活動的高潮,也是當地觀光旅遊的旺季,這種景象很像台灣的春天,可以冒險、學習的地方不多,所以我們不願去湊熱鬧。早春在阿拉斯加雖然還是冰天雪地,卻是極光出現的高峰期,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增加挑戰性,所以觀賞、拍攝極光就成為我們此行的主軸。春分時期因看到極光的概率較高,形成阿拉斯加旅遊的另一段尖峰期,若要自助旅行,住宿、交通等重要的事項,必須在出發前半年先訂好。我們確定旅行的目的地與活動的主軸後,大夥就分工尋找資料,定期聚會,並在網路上成立社群,分享資料。
極地城市初體驗(Anchorage, the Seward Highway, Mt. Alyeska)

冬末春初天氣尚冷,旅館的屋頂還有約20公分的積雪,地面道路車子沒有輾過的地方也還留著薄冰,安克拉治可旅遊的景點受到了一些限制。907旅行社的老板John,打過越戰,回國後被派駐在阿拉斯加,這位老傘兵,因為愛上了阿拉斯加,退伍後就在此地成家立業,雖已72歲,身體依舊硬朗。第一天他開車帶我們先在城內city tour,到了舊市政廰附近,他說此地有時還可看到狼或麋鹿(在北美洲稱為moose)。一般人不怕鹿而怕狼,可是狼雖兇殘卻機警,懂得迴避人類;麋鹿則粗魯莽撞,所以被後者撞傷的人比前者多出很多。繞過市區他帶我們到一處被大地震撕裂的峽灣,此一峽灣因潮汐落差很大,加上水溫很低,只有返鄉的鮭魚,快速的衝過可以存活,沒有其他的生物。鮭魚返鄉期時,安克拉治的市民在住家附近的水渠,就可抓到鮭魚下鍋。市郊有幾個小飛機場,裏面停了很多10人座以下的小飛機,因為阿拉斯加地方大,人口稀少且終年積雪,公路交通無法普及,加上觀光的需求,小飛機成為阿拉斯加很普遍的交通工具。

冰河慢行(Matanuska Glacier)
第二天我們前往馬塔努斯卡冰河(Matanuska Glacier),開
車載我們的還是John,出發時下著小雨,大夥有一點擔心玩不成。John看出我們的憂慮,以很有自信的口吻說「別擔心! 當地的天氣非常好」,果然車行約一小時後,前方遠山出現了一片金黃色的山頭,他說那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天氣非常好。不知他的信心來自於多年的經驗,還是阿拉斯加氣象局。雖然車子往高山行進,但道路還是寬敞平坦,兩旁銀色的大山大水,依舊壯麗,大夥都精神奕奕的觀賞,只是隔著車窗,猛按相機的人減少了。這個冰河長27英里(43公里),寬4英里(6.4公里),位置靠近格倫公路,是美國可以開車抵達的最大的冰河,距離安克拉治東北部约100英里(160公里)。抵達時先在公路旁的一家餐廳用餐,餐後John再載我們進入山路,並在冰河管制點前簽下賣身契,意思是我們知道此行危險,若發生任何事故,美國人不負任何責任。進入冰原時,再換乘二輛電動雪上摩托車,由一對母子載我們在冰河上繞行,冰原廣闊但道路崎嶇不平,還好駕駛小心翼翼的載著我們。冰原連著冰山,裏面有正在融化的透明冰牆、天然的冰穴、地洞、滑梯等,白色的冰河與藍色的天空互相輝映,讓我們留連忘返。冰原上風和日麗,但我們還是穿著厚重的外套、堅固防水的鞋子,而且戴厚帽子、手套以及保護眼睛的太陽眼鏡,當然也拍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冰原雪景,在冰河上活動約二到三個小時後,返回安克拉治。晚餐是冰洋裏的帝王蟹,搭配當地的啤酒,標準的極地佳餚,大夥盡興返回旅館。
車載我們的還是John,出發時下著小雨,大夥有一點擔心玩不成。John看出我們的憂慮,以很有自信的口吻說「別擔心! 當地的天氣非常好」,果然車行約一小時後,前方遠山出現了一片金黃色的山頭,他說那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天氣非常好。不知他的信心來自於多年的經驗,還是阿拉斯加氣象局。雖然車子往高山行進,但道路還是寬敞平坦,兩旁銀色的大山大水,依舊壯麗,大夥都精神奕奕的觀賞,只是隔著車窗,猛按相機的人減少了。這個冰河長27英里(43公里),寬4英里(6.4公里),位置靠近格倫公路,是美國可以開車抵達的最大的冰河,距離安克拉治東北部约100英里(160公里)。抵達時先在公路旁的一家餐廳用餐,餐後John再載我們進入山路,並在冰河管制點前簽下賣身契,意思是我們知道此行危險,若發生任何事故,美國人不負任何責任。進入冰原時,再換乘二輛電動雪上摩托車,由一對母子載我們在冰河上繞行,冰原廣闊但道路崎嶇不平,還好駕駛小心翼翼的載著我們。冰原連著冰山,裏面有正在融化的透明冰牆、天然的冰穴、地洞、滑梯等,白色的冰河與藍色的天空互相輝映,讓我們留連忘返。冰原上風和日麗,但我們還是穿著厚重的外套、堅固防水的鞋子,而且戴厚帽子、手套以及保護眼睛的太陽眼鏡,當然也拍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冰原雪景,在冰河上活動約二到三個小時後,返回安克拉治。晚餐是冰洋裏的帝王蟹,搭配當地的啤酒,標準的極地佳餚,大夥盡興返回旅館。
冬季極光列車(Aurora Winter Train)
阿拉斯加鐵路全長470哩,在安克拉治和費爾班克斯(Fairbanks)兩城之間,夏季時火車每天行駛,但冬季(九月中到隔年三月中)一星期僅一班,星期六北上(安克拉治→費爾班克斯),星期日返南。冬季極光列車只有三個車廂與一個餐車,從車頭數來依序是「餐車」, 「A車」, 「B車」, 「C車」。不曉得是不是白種人習慣西式餐點,用餐人數較多,所以火車公司安排他們坐在緊鄰餐車的A車。我們乘坐的B車則都是黃種人,很幸運的緊臨我們座位的是一群講著台灣國語的留學生,大家可以國、台語寒暄,異地相逢格外感覺親切。穿著制服的黑人列車長,會來回在車廂內巡視,上過影集的黑人列車長常有人找他合照,他總是和悅接受。餐車上有簡單的速食餐點,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天、吃飯,只要不挑嘴,就會是最幸福的享受。
列車在遠離公路系統的山林中行走,沿途上下的乘客不多,沒有 制式的月台,乘客踩著腳凳就可以上下車廂。旅途中為了讓旅客可以很悠閒地欣賞風景和拍照,車速不快。車廂和車廂之間,上下車的車門可以打開上半部,讓遊客感受零度以下的寒風, 這裡也是列車行進中照相的好地點,站到那裏等著拍照的人不少,不過寒風會把伸出車外拍照的頭、手凍僵,沒有人敢拍太久,所以時而有人退出、加入,大家井然有序地輪流拍攝。
沿途經過的景點包括「丹奈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有連綿不斷的全白雪山,雪山上連著白雲,好似神仙的居所,當經過高6194公尺,北美最高峰的麥金利山時,全車人員都起立歡呼。窗外除了大山外,也少不了披覆著白雪的溪流,早春的河面雪中透水,水上有霧,有說不出的朦朧美。山時遠時近,有時可以看到地勢奇特的惡地,雪蓋在草木上,形成特殊的景象。窗外除了美景,偶而還會出現狼、麋鹿、紅狐等動物,只是每次隨車服務員呼叫時,我們雖然依照指示往窗外尋找,但都無法捕捉到動物的身影。黃昏時列車會慢行,讓大家拍攝黃昏的景象。極光火車很好玩,就是電影演的北極特快車,從早上八點搭車,晚上八點才抵達費爾班克斯,雖然要坐一天( 12小時),而且票價比飛機票貴,但大家還是覺得值得。
一些城市的緯度
地 名
|
緯 度
|
備 註
|
挪威北角
|
71.16
|
歐洲陸地最北處
|
70.22
|
阿拉斯加Dalton公路 的終點,臨近北極海。
| |
68.13
|
阿拉斯加極地探險遊覽車的折返點
| |
Coldfoot Post Office
|
67.25
|
美國最北的郵局、大卡車休息站
|
北極圈界標
|
66.50
|
66°33' ( 1°= 60' )
|
芬蘭聖誕老人村
|
66.50
|
66°33' ( 1°= 60' )
|
64.86
|
阿拉斯加極光之都
| |
雷克雅維克
|
64.13
|
冰島首都
|
62.53
|
加拿大的極光之都
| |
61.32
|
阿拉斯加最大城市
| |
蘇格蘭 愛丁堡
|
55.96
|
英國蘇格蘭首府
|
溫哥華
|
49.37
|
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
哈爾濱
|
46.24
|
中國東北
|
札幌
|
43.29
|
日本北海道
|
海參威
|
43.18
|
俄羅斯
|
首爾
|
37.62
|
韓國
|
台北市
|
25.11
|
台灣
|
(1海浬約等於1.8公里);資料來源:修改自林偉正:『一些城市的緯度』

何謂極光?(Aurora/ Polar light/ Northern light)
極光出現於星球的高磁緯地區上空,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而地球的極光,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1619年,伽利略以曙光女神奧羅拉(Aurora) 之名創造出aurora borealis 一詞。伽利略解釋極光是反射從地球上上升蒸氣的太陽光。
極光最易出現的時期是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來臨之前,且春秋兩季出現頻率更甚夏冬。但2007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THEMIS」任務的資料顯示,在春分和秋分兩節氣時地球位置與「磁索」交錯最甚,而非因四季交替影響才有此結果。另外,在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極光出現的頻率也大。
顫抖拍攝極光

晚上11點當地的嚮導開車來接我們,車子走了將近1小時,爬了一段山坡,上到一處高台。嚮導告訴我們這裏就是拍攝極光的地點,黑暗中看到已有其它車輛抵達,有幾組人馬已架好相機,正在等待極光的到來。嚮導把車停好後,繞過來打開車門,告訴我們小心下車,原來地面都已結冰,車外溫度極低。初次在黑暗、冰冷的地方架設相機,真的很難適應,腳架必須找穩固的地方,相機要與腳架結合鎖緊,但在無光的環境下,只能採用瞎子摸象的方式,搞了約半小時,還是沒有接上,雖不甘心,但帶著薄手套的手已被凍僵,只好逃回車上,借用車裏微弱的燈光,把相機和腳架結合後,再回到地面架設腳架。架好腳架後,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下,又必須調整相機的光圈、ISO、感光時間等,又是一遍忙亂,手指頭又再次的被凍僵,這距離抵達的時間已過了1小時,還好總算可以拍攝極光了。當晚就在手忙腳亂的時間渡過,雖然拍了幾張照片,感覺很不理想。隔天在旅館內痛定思痛,把燈光全部關掉,在黑暗中重新練習,並調整個操作過程,果然第二天去拍攝就順暢多了。
拍攝極光其實頗為辛苦,所謂天寒地凍只有在那時才能體會,在台灣雖然特別買了厚重的鞋、襪來穿,而且鞋底也放了暖暖包,但拍攝時長久站在冰雪上,寒氣還是會透過鞋底凍僵腳趾,暖暖包根本無法產生作用。手也一樣拍攝時若帶厚手套,手失去靈巧,無法按動或調整相機,所以很多人脫掉手套,手指被凍傷。倒是細心的嚮導準備了熱燙的巧克力,那時喝起來特別的窩心。
極光攝影小叮嚀
相機品質很重要,最好是單眼相機,光圈越大越好,可附帶廣角
鏡頭。但要注意機身不能是金屬打造的,因為金屬容易導熱失溫,使電池的壽命快速縮短。拍攝極光時,光圈請開到最大,初始ISO可先設定在400~800,曝光時間10~20秒,對焦記得對無窮遠,然後定時檢視影像品質,並且調整ISO和曝光時間。
除了相機外,帶個穩固的腳架也很重要,雪地不是結冰就是鬆軟,不易站穩,拍攝時若用手扶持,會因手顫動影響照片品質。因此腳架要穩重,固定腳架也要找個平穩的地方,長時間曝光才能拍到不錯的相片。腳架若有傳熱快的金屬零件,也容易因熱漲冷縮,產生問題,筆者腳架上固定相機的螺絲就因此原因,常使相機鬆脫,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相機進出屋內或車內,必須用塑膠袋綁好(簡易型有鬆緊帶的浴帽最方便,進入室內時直接套上相機即可,不必再綁),以免鏡鏡頭產生霧氣,無法拍攝,甚至鏡片損壞。拍攝極光都在無光害、黑暗的地方,需要手電筒。但在低溫的狀下,手可能不會想伸出來拿手電筒,所以最好是帶紅色頭燈,比較不會產生光害,而且雙手可以空出來操作相機。拍攝過程中,請關閉對焦燈、手電筒等以免影響其他人。也請多準備電池,常常一晚就消耗好幾顆電池,可考慮將暖暖包放在相機電池附近,可延長電池壽命。
2月底3月初在北極圈附近拍攝極光,夜間溫度大約都在攝氏-20~-30。C。衣著極為重要,裏層透氣保暖,外層防風是基本原則。現在科技進步,已不需穿太多層。我貼身穿排汗長內衣褲,上身穿發熱衣,外面再穿Gore-Tex的雙層長外套,裏層羽絨衣、外層防風防水,再穿上同品質防風長褲以及連身的帽子,在深夜拍攝極光都沒有問題。拍攝時長時間在屋外,腳底及手指最容易凍傷,在台灣無法買到可防凍傷的厚底鞋子,但手套可買指頭可以掀開的手套,這樣在操作相機時,不必脫掉整支手套,避免手凍傷。
拍攝地點最好沒有光害,在費爾班克斯有幾個頗具規模的商業化拍攝場所,雖設在山上,兼營住宿、餐飲等,在那裏拍攝較為舒服。但公用設施會產生光害,人一多又互相干擾,使拍攝品質降低很多。越過北極圈抵達冷腳(Coldfoot)村,當晚嚮導帶我們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拍攝的結果就比之前好了很多。
在拍攝極光之前,最好事先在黑暗無光的環境下演練,到了極地因為溫差很大,相機以及人手腳的靈敏度都會產生差異,第一天難免手忙腳亂,我們因為有一天的實地演練,往後才能漸入佳境。最後強調,拍攝極光的時間、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為免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事先周延的規劃與準備是一定要的。大膽冒險學得更多
這次旅行我們到了沒有手機信號、 沒有網路、沒有便利店,隨時
會發生雪崩的地方。去阿拉斯加之前,有人笑我們去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幹什麼?經過此行17天的經驗,我們可以說:阿拉斯加是美國的新大陸,那裡的人有拓荒者的精神,他們運用當地特殊的地理景觀,努力的發展觀光產業,而且已經有豐碩的成果。有一位黑人司機告訴我們,這裏的人沒有空搞種族歧視、搞遊行,只要肯努力都有飯吃,這裏會變成另外一個加州。
未去之前我們都沒用過三腳架,相機僅被用來保留旅行的記憶罷了,回來後我們準備帶三腳架去拍攝煙火、街景、車流,甚至想嘗試縮時攝影等。此次的極地探索,讓我們知道冒險才能啟發智慧,特別是團隊冒險,相互的激勵、互相學習讓成果更為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