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公司是國內某大電子公司的第一階供應商,國內員工接近2000人,他們由模具的設計與製造起家,自己也可以規劃建置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製造能力相當強。但最近有相當重的危機感,所以邀請我去上課,準備推動「同步工程」。上課時我講解該門課程的幾個要點:流程同步、資訊同步、跨部門同步、跨企業同步,我問來上課的人,在該公司是否有實施這幾種同步,結果沒人敢回答。原來他們來了60餘位課長級以上的幹部,其中有廠長級、也有品管部門的最高主管,但卻沒有研發單位的人,因為該公司現在沒有研發單位,同步工程要求研發單位在開發新產品時,必須邀請其他單位共同參與產品開發的工作,他們沒有開發單位自然沒有與其他單位同步的事情發生。
該公司是純粹的代工廠,現在還在OEM的階段,由於製造能力比別人強,從來沒有想進入ODM的營運模式。會成為別人的一階供應商,確實是因為優秀的製造能力,但最近發現原廠不太理會他們,而且常常跳過他們指揮下一階的供應商,讓他們感覺不太對勁。供應鏈把上下游綁在一起,同舟共濟,大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所謂「打群架」就是這種結合,若不能在這種供應鏈上,就會失去訂單,無法生存,這是他們緊張的原因。
大家常會認為供應鏈是採購或業務部門連結起來的,其實並不是全然,該公司設有業務與採購單位,但業務、採購人員擅於談判、議價,僅顧及己方的利益,往往無法建立長久的關係,要能同舟共濟架就必須另想辦法。ODM的營運模式,多了開發設計人員,可以向上同步,分攤原廠的設計工作,也可解決原廠不懂供應商的難題,讓雙方共蒙其利。因此筆者建議他們增設開發工程師,推動協同開發,讓工程師與工程師對話,解決上下游間的技術問題,這不僅可以推動跨企業間的同步工程,也可順勢減少業務以及採購人員。
同步工程用在企業內部,協同開發則強調企業間的合作,前者是部門間的同步,後者則強調跨企業的同步,名稱雖然不同,但推動的原則一樣,他們都需要目標一致的團隊,也需要無私的資訊分享。過去大家總以為,借重資訊科技,推動資訊透明化,就可以達成。其實改變人心,強化彼此間的互信,改變傳統自以為是的作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