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創新變革

宏碁電腦連續兩季營收不如預期且差額頗大,曾為該公司攻城掠地,取得歐美市場的總經理蘭奇先生只得引咎辭職,此事主因應是「新產品」不如別人。其實有這種困境的不只宏碁一家,全世界電腦廠商包括美國的HP與我國的諸多電腦廠都有同樣的窘況。

Apple以iPad打垮筆電,雖然各家電腦廠都推出同類的平板電腦迎戰,結果還是輸,市場預估今年蘋果可以掌控8成以上市佔率。電腦廠會輸得這麼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改變思維模式,仍以「高科技」自傲,用「科技」來思考新產品,滿屋子的科技人當然無法了解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談產品設計蘋果會以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打前鋒,她們盡心的了解顧客的生活型態,探討顧客的潛在需求,來設計新產品。難怪會蘋果迷們願意徹夜排隊,購買他們的產品。

2008年美國的IDEO公司發表所謂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他們認為產品設計人員應有「同理心(empathy)」以人為中心去思考產品;要有「整合式的思考」不以現狀為滿足,由不同的角度,提出嶄新的見解;要能「協同合作」和不同專長的人包含顧客來共創新產品;也要樂觀敢挑戰困難,更要敢嘗試新的方向。這種思維模式道出了產業創新的新方向。

電腦產業一向以量取勝,電子五哥的排名就是如此,量大可以賺錢,但不一定可以存活,蘋果已改變這個產業的遊戲規則,以感質(Qualia)、以軟體(App. store)來滿足顧客,難道我們可以不變嗎?

創新變革確實不容易,要聘請藝術家、人類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和科技人員一起工作,確實是有點異類,也有一定的風險。嫌惡風險的文化(risk-averse culture)是創新變革的最大障礙,這是2010年BCG公司問卷調查高階經理人統計的結果。相信台灣企業的高階主管,不會這樣故步自封。